背景: 阅读新闻

季友泉:美妙的传统






[日期:2018-11-13] 来源:《上手》  作者:季友泉 楼倚杉 [字体: ]

 

      “作为一种材料,国内每个产区的泥土都有当地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没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美妙的传统

      楼倚杉:您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龙泉青瓷的?
      季友泉:我是龙泉本地人,所以接触青瓷还是比较早的。小时候对青瓷的印象都是生活器,比如餐具、台灯等,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龙泉瓷厂从上垟搬迁后的新址正好就在我家附近,我和青瓷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16岁那年,我被分配到了龙泉青瓷研究所,从此开始正式学习传统青瓷烧制技艺。我发现跟那些经常在生活中使用的青瓷相比,艺术瓷在工艺方面的要求和艺术上的高度就完全不一样了。
      楼倚杉:您日常的创作时间一般都是怎样安排的?
      季友泉:创作作品会有一个阶段性,我早期在练习基础技法上的用时比较多,因为技法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近几年,在创作上的时间会适当减少,不过我每天还是要动手,毕竟熟能生巧。现在我觉得每天都很充实,早上在处理完家庭和工厂的事务之后,九点半左右,就开始进入创作了——上午画图纸,下午动手制作。当然也会有没想法的时候,我就会泡一壶茶,翻看资料。我觉得自己毕竟不是专业学院出身,师徒传承的方式固然在技艺上没有问题,但理念上还是需要训练,多吸收养分。
      楼倚杉:您与泥土相关的最早的记忆是怎样的?
      季友泉:最早的记忆应该是孩童时代,龙泉多山,所以我从小就喜欢玩泥巴。1991年参加工作后,我从事传统青瓷烧制,开始正式和泥土打交道。当时觉得不可思议,一斤泥土要卖好几块钱,泥土还可以成为青瓷,成品可以卖很高的价格。
      楼倚杉:说说您第一次在青瓷塑形中触摸泥土的情形,当时您的感受如何?
      季友泉:1993年,我跟随师父徐朝兴大师在设计室学习青瓷设计和制作,才真正上手体验泥土。当时设计室里有一台手摇的辘辘车——一个转盘,中间是一个小杯子,石膏灌在里面,方便用手持握。我当时很想拉出一个形状,但毕竟是第一次接触,最后只落得满身的泥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不再像一开始那样用蛮力去控制材料,因为我知道,泥土是有生命的。
      楼倚杉:您平时创作中使用的泥料都是龙泉本地的吗?
      季友泉:我使用的泥料以龙泉本土的原矿为主,龙泉青瓷能够延续一千七百多年首先是因为材料的独特性,脱离本地的泥土烧制出来的器物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龙泉的味道。作为一种材料,国内每个产区的泥土都有当地特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再好的工匠没有好的材料就不能做出好的作品。
      我现在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和工艺都是传统的——本地特有的紫金土。再加上传统的烧制工艺,里面的铁元素会根据温度的变化显现不同色泽。
      楼倚杉:对泥料的选择和使用,您会有些自己的讲究吗?
      季友泉:龙泉青瓷在国内烧制年份最长、窑口最大。过去,工匠们会就地取材,取下山上的矿土淘洗揉泥,拉坯成型后烧制,所以在过去交通便利的地方原料几乎已经用尽了。现在我们会开车去偏远的地方找矿土,用自己的配方去研究实验。在古代,并没有很科学标准的分析来指导龙泉青瓷的制作,靠的都是经验。如今每个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配方,每家每户的配方都不一样,比如梅子青,梅子早期、中期、成熟期、晚期时候的发色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喜好,我喜欢梅子刚成熟时候的颜色,像十七八岁小姑娘那样水灵,但也有人喜欢成熟的梅子青,颜色会厚重一点。
      现在关于泥料和釉料的实验已经非常多了,我们也会有一个大概的数据。矿土一般只存在于地表之下五十厘米的地方,厚度通常只有一米,量是不大的,这个矿用完之后下个矿的性质就不一样了,所以龙泉青瓷的制作还有其偶然性。我主要考虑矿的稳定性和发色的纯正度,然后囤积一些喜欢的矿,这样材料的性质就基本可以控制。
      另外,泥料从矿土提炼出来之后要经历淘洗、炼泥等工艺流程,陈腐时间越长,泥料中的物质就越会释放,可塑性就会好。相反,时间周期短可能会导致开裂、韧性不足,所以有条件的话,泥料至少需要存放一至两年后再使用。
      楼倚杉:您是否有过使用其他地域泥土的尝议?如果有,您觉得它们在使用起来和龙泉本地的泥土有什么区别?
      季友泉:五六年前,我尝试过使用其他地区的泥料,比如景德镇的高岭土。我觉得高岭土在前期成型方面要容易很多,但是烧制完成上釉之后却完全没有我想要的感觉。德化的材料我也用过,也很好成型,但烧制后的温润度就不及龙泉的泥料。我想可能是因为这些产区的材料都添加了其他成分,有些地区的泥料甚至已经是标准化生产的了。
      龙泉本土的泥料因为铁含量比较高,所以不容易成型,烧制难度更大,我觉得古人已经达到了如此高度,在此基础上创新难度会更大。
      在日本的时候,我发现日本以陶土为主,推崇的是原生态的粗犷的审美。陶器相对比较好表现,可以在上面添加一些东西,景德镇的白瓷也是一张可以随意图画的白纸。但龙泉青瓷是单色釉,所以可添加的东西非常少,能在上面变现的东西也非常少。我想这也正是因为材料不同,所以变现方式就完全不同了。
      楼倚衫:过去泥料在上手使用之前,会经过种种工序进行处理,现在很多工序都是由机械替代了。您是喜欢自己处理泥料,还是喜欢使用处理好的泥料?
      季友泉:我喜欢自己处理泥料,虽然自己处理的成本会比较高,但是稳定性好,烧制出来的作品会和其他的有区别。但自己做原材料场地要非常大,也会比较复杂,所以小作坊很难实现。
      楼倚杉:现在也有一些人对泥料的资源有些担忧,担心总有一天枯竭,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季友泉:龙泉青瓷现在已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龙泉青瓷的材料是很高贵的,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做出更好的作品,而不是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一些过于商业的东西。 另外,龙泉青瓷知名度提高之后,外地有很多产区仿制龙泉青瓷,出现原材料资源外流的现象,我觉得需要政府加强监管。

      楼倚杉:您对“工匠精神”是怎么理解的?
      季友泉:现在很流行“工匠精神”,我倒觉得“工匠精神”不是提出来的,相反,那应该是存在于一个人的骨子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传统手艺,因为传统手艺需要积累几十年,产出率太低,而周围的环境又很浮躁,所以他们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在其中。其实我本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对手艺的理解也是不一的。现在我明白,手艺不是三年五年能出成绩的,从原材料的提炼到制作,再到上釉烧窑,我都会全程参与。青瓷没有很多表达的语言,只有器型、釉色和工艺,所有的过程都要自己动手去体会,龙泉青瓷必须要有创新,但我认为青资并不适合过于夺张、过于跨越的创新,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工艺,青瓷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未来,我的孩子也许会在外面学习,但是我希望他们学成后还是可以回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