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是沉下心来专注地做一项事情,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把它做到极致。艺术家则是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美的事物。龙泉有很多艺术家,但我觉得自己还在成为一名工匠的路上。”
——工匠之路
陈率:您出生于陶艺世家,您的父亲李梓源先生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您从小就开始接触青瓷了吧?对青瓷最初的印象是怎样的?
李新一:我父母都是做陶瓷的,我小时候就经常去厂里面看他们工作,但我最早学习制作陶瓷却是在学校里,山东轻工美术学校。我去学陶瓷也是因为家里氛围的熏陶,然后我自己也很喜欢。
我从小接触的是鲁青瓷,鲁青瓷的主要原料跟龙泉青瓷有些差别,鲁青瓷是在镁质强化瓷上上青釉。上中专之后我才接触龙泉青瓷,青瓷有玉那种温润的质感。炉青瓷明快淡雅,龙泉青瓷色质厚重,两者我都很喜欢。
陈率:您是怎么理解手工艺人的“劳作”的?
李新一:做陶瓷是比较辛苦的一项工作,先揉泥,然后拉坯,最后到烧成,都是要花费大量精力与时间的。做陶瓷必须通过辛苦的劳作和学习,才能熟练地掌握所有的程序和技艺。但我们经历辛苦之后,等到精美的作品出窑,就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满足感,也给别人的生活增添了一层美感。
陈率:从一开始学习青瓷制作,到现在的得心应手,花了多少时间?
李新一:我在学校里学的是陶瓷美术、陶瓷设计,到了2008年才接触拉坯等手工制瓷的工艺。2010年在徐朝兴老师的工作室里学习了一段时间,拉坯、跳刀、烧制都学过。每年我还会去国外,跟国外的艺术家交流。虽然学了不少年份,但其实我觉得现在也还没有到得心应手的阶段,仍然在路上。
陈率:学习过程中有遇到哪些困难?您都是怎样克服的?是不是会经历一些不断重复练习的过程?
李新一:困难有很多,反复地练习、重复地烧都是常态。总体来说,在拉坯和烧成上出现地点问题比较多。像拉坯这块,有时候,设计图纸画好了,但拉坯出来的造型总是跟设计稿对不起来。还有一些时候,当时觉得做出来很漂亮,特别兴奋,但第二天一看却能找到很多缺点,那时候特别痛苦。
而在烧成这一块,往往前面的工作都做的非常好了,结果一烧就出问题,有时连烧三四窑全都失败,特别难受。
每次遇到问题,我都要发照片像徐老师请教,他一看就基本上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会给我很多指导。
当然,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自己不够熟练,经验不够丰富。慢慢地,有了各种挫折作为积累,自己的工作就会一点点进步,那时候就会觉得很喜悦,就不会乏味。
陈率:您有没有一些独特的技艺?能否描述一下它的诞生过程?
李新一:由于跟国外的陶艺家交流得比较多,我作品的肌理、表面装饰这一块感觉还是比较不错的。只要一靠到这方面,自己就做得特别有信心。陶瓷的肌理,国内做得比较少,而国外的陶瓷界则认为肌理能表现艺术个性,所以比较重视,他们启发了我要走有个性的创作路线。
当然我也遇到过很多难关。比如又一次想做开裂,期望的效果是有点像哥窑,但又不是釉面开裂,而是瓷胎上的开裂。因为瓷泥特别细,很难形成很大的裂片,我想了很多办法,大概花了一年半左右,只要一有时间就做这个,将一些化学的材料涂到坯体表面,反复试验,才成功做出了想要的效果。
陈率:您的创作灵感通常是来源于哪里?
李新一:我的很多灵感来自于大自然。如果在设计上找不到灵感,我就喜欢自己一个人开车出去。像这样的采风,一年至少有一次,一走可能就是一个星期。
比如,我家离黄河不到五十公里,我去过好多次黄河,我想做的那个开裂,灵感就来源于黄河河床干了之后,形成的大块龟裂。
我也经常去一些没有开发的地方,淄博好多山上都没有人,跟南方的山不太一样,这里的山上的植被特别矮,到了冬天,上面基本是光秃秃的。我做过一系列用泥浆表现肌理的作品,就有一种像山水画里皴出来的粗糙感。
我去内蒙的时候,那里蓝天白云,下面是一片草甸,颜色特别鲜亮。我现在做了一件作品,就是用哥窑粉青的釉,在其上拍上陶的泥浆,很想当时在内蒙看到的景象。
陈率:在青瓷的常见器型中,您觉得哪种难度比较大?
李新一:徐朝兴老师做的粉盒难度是比较大的。它有盖子,与盒身扣到一起需要严丝合缝,里面装上水,滴水不漏;密封好之后,不滴上水,盖子就转不动,滴上了水,就转得特别快,原理是水抹平了内外压强。他要做得特别精密,所以特别难,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精益求精。它要在拉坯的时候就把后面上釉的厚度、烧成的膨胀等所有的因素都考虑进去,需要的经验特别多,这是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我尝试做过很多次,但都做不到像徐老师那么精致。
陈率:您现在每天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李新一:只要是不出差、不出去参加展览,我基本都是在工作室了做陶瓷。我的工作室在我家的一个院子里,早上八点多开始工作,晚上十点左右结束。一般都是早上拉坯,下午或者第二天修坯,空余的时间再做一点设计和装饰。
陈率:您都是一个人做完这些事吗?
李新一:对,目前我还没有收徒弟。淄博的陶瓷环境跟龙泉不太一样,这边的制瓷基本都是工厂化,日用瓷、建筑陶瓷做得比较多,很少有那种收徒弟的小型工作室。淄博的年轻人对做瓷都不是很感兴趣,他们觉得陶瓷又累又脏,所以我们招学徒很难,基本上全是自己从头做到尾。其实我挺喜欢一个人在工作室工作,挺静的,没有那么多复杂的人事,我可以与青瓷作无声的对话。在工作室里是我感到比较舒服、比较放松的时刻。
陈率:淄博的陶瓷氛围不够浓厚,您没有想过去浙江龙泉这类陶瓷文化重地发展吗?
李新一:没有,因为“父母在,不远游”。虽然淄博的陶艺氛围不如南方,但我还是希望能在这里撑起北方青瓷的大旗。
陈率:近来,工匠精神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提及,您能谈一下您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吗?
李新一:就是吃苦耐劳、精益求精,我认为这是工匠身上最宝贵的品质。共将是沉下心来专注地做一项事情,反复学习、熟能生巧,把它做到极致。艺术家则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美的事物。龙泉有很多艺术家,但我觉得自己还在成为一名工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