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楼倚杉:您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龙泉青瓷的?
金逸林:我的老家在温州,1955年,我的父母来到了龙泉城南区半边月,在龙泉瓷厂的第六分厂半边月瓷厂工作,我于1960年出生在那里。所以,我从下跟青瓷就有不解之缘。1976年我初中毕业后也进入龙泉瓷厂,成为了一名制瓷学徒,正式开始了我的青瓷人生。
楼倚杉:在工厂里当学徒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
金逸林:一开始,我在成型车间里工作,在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十来年,压坯、修坯、上釉,每一道工序我都做,一般接触一两年之后就会慢慢便熟练。我观察能力比较强,动手能力也很不错,两者结合学习起来还是很快的。记得那个时候,周围的同事每天做1000件都很为难,我做完1500件就早早收工了,又多又快又好,所以我也没有特别辛苦的感觉。那个年代没有奖金,但每一个班每一个组都会有一面三角形的流动小红旗来奖励工作表现突出的人,我的工作台几乎天天都是有小红旗的,而且还作为典型在广播里表扬,每年都是先进。
除了完成工作任务,我晚上也常常会跑到车间里,学学不同岗位的技术,像不同工序车间里的老艺人们请教。后来我在厂里先后担任过生产组组长、车间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厂长助理和副厂长等职务。
楼倚杉:您后来创办了金宏瓷厂,从国营企业到自己办厂,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金逸林: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龙泉瓷厂陷入了经营上的困难,1999年底,我成为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我的心中放不下与青瓷的情缘,自主创业创办了金宏瓷厂。
要说困难,最初的时候,厂里只有几十个工人,面临着不少技术上的、生产上的难题。好在我过去在龙泉瓷厂工作的时候,从原料配制、成型制作到烧炼烧成,几十道工序都非常熟练,所以处处都亲力亲为,每道工序都自己亲自把关,企业很快走上了正规。
楼倚杉:您现在怎么定位自己呢?是手艺人还是企业管理者?
金逸林:我是企业管理者,但我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手艺人,用手艺人的精神来做产品,也用手艺人的精神来管理企业。例如,我认为,手艺人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创造力,要有创新的精神,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在青瓷新产品设计开发方向努力,先后组织开发了几百款青瓷工艺瓷、艺术瓷和日用瓷新产品。而一些我个人创作的代表作品还在各种展会评比中获奖,被国家重要文博机构收藏。现在,随着我的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壮大,我带领我的团队不断开发青瓷酒瓶包装瓷、餐具、茶具、工艺瓷等新产品,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我会把自己在艺术上的想法注入日用瓷器,进而推广设计优良的产品。可以说,40年过去了,我和青瓷的故事一天都没有间断。
楼倚杉:您觉得科技的发展给青瓷工艺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金逸林:我认为科技的发展给青瓷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古人判断原料靠的是土办法,块状的是低温瓷土,粉状的是高温材料,若是单独使用块状就不容易烧熟,所以古人一般将块状与粉状混合在一起使用。前人判断原料还有一些味觉经验——尝一尝泥巴,辣的是最好的,酸的是第二的,苦的排第三,甜的泥巴制瓷最差。现在,我们不需要这些土办法了,公司有专门的化验室,我们可以从现代科学的角度对泥巴进行分析,从采矿的时候就用科学仪器进行相关检测,保证泥土的质量。泥土含糖量高、有粘性所以呈块状,而因为含铅量高,所以有辣味,这些特征都可以通过实验室语言来解读。
还有烧窑的火力和温度方面,前人都是依靠眼睛来判断,烧白了没有?烧亮了没有?其实用科学来解释就是先氧化反应,等到火明亮一点了就是开始还原反应了,在等到1300°C左右,火焰是金黄色的,而且很均匀,就不会一伸一缩。现在我们用仪器表和探测锥,都能准确测量出温度。
楼倚杉:那么,您对机器替代人工是怎么看的呢?
金逸林:我对机器设备很好奇,对科技创新方面考虑得非常多。记得刚进瓷厂的时候做的是茶杯盖子,我就思付着利用半自动的方式代替纯手工,改进了冷压成型工艺,产量又高,质量又好。当时的生产方式是流水线的形式,一个机器坏了,剩下的工序就只能全部停止,而其中,成型滚压机刹车经常会出问题。我就发现,机器原本是设定一分钟压16个,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完成一分钟24个的要求,机器刹车的铜质材料就因为过于频繁的使用而发热。我就去翻阅五金手册,把整个装置的总轴改成了汽车刹车片所使用的材料,在增加了平面轴承,是刹车片分离之后在刹车,这个环节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后来这个技术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上个实际七八十年代并不像现在这样提倡手拉坯,主要还是关注产量和合格率,重视技术革新。所以,只要发现哪一个步骤需要的人工多,我就会去钻研哪个步骤。现在,成型过程中的十几道工序,包括压坯、修坯、粘坯、刻花、上釉、吹灰、内外釉、取底等,我们瓷厂都已经可以实现机械化,只要开关一开,很多过去需要12个工人才能完成的工序,现在仅仅需要1个人。我们还在试验3D堆积技术。过去必须要制作模具在进行烧制才能看到样品,现在生产出来会更快捷。而且因为拉坯制作的器物是规则的,3D堆积技术的可能性就更多,更加适应个性化定制。
楼倚杉:这么说您还是比较认同传统工艺结合机械化的发展模式的
金逸林:在创作的时候,有些想法不是想到了就可以付诸实践的,因为工艺上的问题会阻碍想法的实践。所以我会在书本上查资料,然后考虑如何用技术改良工艺。
当然机械设备并不是没有缺陷的。比如在原料加工的过程中,现在我们会用大石磥碾和球磨机球,出来的颗粒在显微镜下都是圆的,而祖辈们靠得是水碓,水碓加工后的材料颗粒的形状是多样的,使得坯体的分子结构不容易倒塌,比机械碾压的更加坚固。
在我看来,国家一直提倡的转型升级就是依靠科研开发新产品,利用互联网打开新的销售渠道,转型就是科技和市场两个方向的创新。
楼倚杉:您觉得对于一件青瓷作品,哪些制作环节尤为重要?
金逸林:我觉得青瓷的评定判断有三大要素,这也是制作环节中尤为重要的部分:造型、釉色和做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造型环节,造型合理就好像是搭好了骨架,之后才是血肉和装饰。另外,因为入窑烧制时胎体和釉层横向和纵向的收缩力会不一样,拉坯时器物的模样和最后呈现的形状不一定一致,所以,每一件作品烧制出来后都要仔细观察,总结经验。
楼倚杉:您认为传统工艺的传承,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金逸林:从标准化角度讲,我认为肯定是机器制作的日用器物比较精细,而手工艺代表的是古老文化的传承。
工匠就是做手工艺的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夸大,工匠的存在就是为了把传统工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