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徜佯在艺术和唯美的净土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刻瓷艺术大师张明文侧记






[日期:2012-12-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薛可 [字体: ]

   


图1、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

 

    张明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993年被国务院授予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工艺美术专业技术人员证章。现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专业委员会主任。作品多次在德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瑞士展出。

   


图2、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作品《福民兴邦》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图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明文作品《敦煌归真》

 

    张明文的家里,墙壁、桌子、博物架上都摆放着大大小小的瓷盘和瓷瓶。可不能小瞧了这些瓷器,当走近细看,上面的图案,或人物、或山水、或彩绘、或水墨,你会不由自主地惊叹于刻瓷艺术的神奇与美丽。而这些精美的图案,都是出自刻瓷大师张明文之手。相较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称号,这位略显消瘦、朴实无华的古稀老人,显然更喜欢别人这样理解他的名字:太阳月亮之下,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不解的刻瓷渊缘

    1941年,张明文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乡一个农民家庭。17岁进入淄博瓷厂工作。从陶瓷原料配方、成型注浆到烧制成瓷再到造型、图案设计、手工彩绘,张明文几乎什么活儿都干过。我常常说,自己来自庄户人家,走进艺林中,回看六十载,一个杂勤工。正是早年在这些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他日后在刻瓷艺术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

    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明文看到一个刻瓷小瓶。刻瓷画面既像国画,又有点金石味道。我看后非常着迷,回到家就拿来瓷瓶,用擦桌布当垫子,让妻子扶着,用刀、锤叮叮当当刻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张明文尝试着在一只瓷瓶上刻了一株梅花,并配上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着墨上色。不曾料到,这只他最初预备自娱自赏的蓝釉金梅花瓷瓶,后来竟被前来淄博瓷厂参观的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翟荫塘选作出国礼品,定制了300件。从此,张明文踏上了刻瓷艺术之路。

    刻瓷艺术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出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一般要起稿、雕刻、着色三个步骤。它不但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绘画水平,还要讲究中国画的笔墨功力;既要讲究金石艺术的各种刀法,还要有高超的雕刻艺术修养。

    工艺美术大师,脑袋瓜里一定是个杂货铺,诗、书、画、印得样样精通。没有这个基础,刻瓷就谈不上文化二字。张明文说,刻制一件有文化品位的、不可复制的好作品,画面立意、构图、故事情节、历史渊源都很重要,其次才是讲究手工技艺、刀法。

    在采访过程中,李白、王维、李清照等人的诗词,他几乎是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书不离枕、笔不离身,精研书画、潜心治印,成为张明文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凭着对刻瓷艺术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张明文的刻瓷作品质朴简约、意味隽永,其中500余件被入选国礼,为国际名士珍藏。

    淡泊名利只为传承

    2007年,张明文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陶瓷界刻瓷大师中获此称号的,全国仅他一位。有人称他为淄博刻瓷艺术创始人,认为是他将淄博的刻瓷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张明文对此并不赞同:今天,我在重复着先哲的文字,诵读着先人的诗歌,我们都在传递着中华民族刻瓷艺术的博大技艺。

    他认为,当代中国刻瓷艺术之美,是天然钻石刀具和精美瓷器碰撞之美,没有高下之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没有必要谁压倒谁,谁领导谁。我信仰三句话:神与神不争、佛与佛并立、人与人相安。正是抱着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张明文以传承刻瓷艺术为己任。这辈子我的性格就这样了,我认为我得实干。

    自从研究刻瓷开始,张明文就开始将他对刻瓷艺术的见解、感受写下来。他认为,刻瓷不仅要有实践经验,更应该有理论的指导。这些年来,他发表了论文《刻瓷艺术与情理法趣》,出版了《张明文刻瓷艺术》、《鲁青瓷刻瓷尊》等书籍。我希望自己能把我对刻瓷艺术的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大家。独乐何如众乐?

    目前,他还担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一有时间就去教课。但是,张明文更希望自己能成立一个学术性的研究机构,能带一帮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经得起清贫的徒弟,手把手地把刻瓷艺术传承下去。

    如何把刻瓷这门看似雕虫小技的民族文化遗产引到现代文明的跑道上来,全仰仗不愿忘记过去的前辈和一往无前的后来者。中国陶瓷是一棵参天大树,刻瓷艺术是一片嫩叶,老树根深更著花张明文如是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