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花鸟的绘画技法有工笔、写意及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刻瓷一般多采用写意法落稿。
1.鸟的落稿与镌刻
梅鹤图 直径41cm 刻瓷盘局部 董善习
以《梅鹤图》刻盘为例,画鹤起稿从嘴画起,浓墨勾嘴画眼,朱红点顶,枯笔重墨侧笔写出脖颈。画颈时,应使笔肚中含有部分淡墨,这样能使颈纹的墨色有变化。以淡墨勾出背胸、腹部,用笔要有顿挫,行笔要圆中带方。然后,蘸焦墨画出翅膀的黑色长羽,笔触要大小宽窄兼之。最后用浓墨写出腿和爪。
镌刻时,勾勒的轮廓线用平刀线刻,颈纹、黑羽部位用平刀面刻法密刻,并注意留出笔触线。笔触线,是写意中国画中笔墨落在生宣纸上,笔画交触自然形成的淡淡白线,也是中国画笔墨艺术效果的一大特点。笔触线留得不可太宽或太窄,窄则推远,观看时墨迹连成一片,笔触模糊失去水墨效果,太宽则生硬不自然。其最佳效果是“近观以取其质,远观以取其势”,赋色后将16英寸的盘放在1.5m处,以能略分辨出笔触纹线为佳。再用尖刀面刻法将嘴、眼珠凿点刻密,分别着浅蓝和淡黄色,以增加色彩的冷暖对比。
2.花卉的落稿与镌刻
花卉题材在刻瓷中常采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线刻勾勒法,二是面刻没骨法。
(1)线刻勾勒法。多用来表现白色和浅色的花卉,如白色的梅花、黄色的菊花、白牡丹花、白玉兰花,等等。
(2)面刻没骨法。多用来刻绘有色和深色的花卉,如红色的梅花、紫色的紫藤、蓝色的牵牛、黄色的迎春,等等。
花卉的叶秆可用线刻勾勒,也可用面刻没骨刻绘,要视画面需求而定。一般来讲,画面的疏密,黑白灰效果在花头刀法决定后,要靠叶秆所用刀法的不同来调整。白色的花朵,花瓣用线刻勾勒法刻出后,叶子可用面刻没骨法刻之,或者反用之,使画面形成线面对比。
金玉满堂 直径51cm 刻瓷盘局部 董善习
紫气东来 高56cm 刻瓷烤彩瓶局部 董善习
爱莲图 高27cm 刻瓷青釉瓶 董善习 2003年
事事如意 高42cm 刻瓷烤彩瓶局部 董善习
玉洁冰清 高56cm 刻瓷瓶局部 董善习
《金玉满堂》中的玉兰花和《紫气东来》中的紫藤花均为线刻,与枝干的面刻形成艺术对比。《爱莲图》的荷花则以线刻密排构成,与以线刻疏排的荷叶形成对比。《事事如意》中的柿叶采用线刻,与柿果的面刻形成艺术对比。而《玉洁冰清》的白梅花是用线刻出后,再在未加刻凿的周边用淡绿颜色衬托,以增强艺术感染力。
红梅傲雪 直径36cm 刻瓷盘 高良琦、董善习 1991年
作品《红梅傲雪》,是我的老师高良琦先生于1991年退休时直接在14英寸白盘上用墨和国画颜料挥毫画就而成,赠予本人留作纪念。高先生早年师从著名书画艺人李左泉先生和梁文焕先生,主攻山水和花鸟,尤善画梅。他画的梅花,枝干苍劲、笔墨潇洒、构图新奇,寥寥数笔便能将梅花的形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他创作的红梅《她在丛中笑》为版本制作的花纸所装饰的茶具,成为当时淄博瓷厂代表产品之一,连续热销十几年。
《红梅傲雪》落稿后,高先生语重心长地叮嘱我,要用刻瓷手法加以表现,权作师徒的一次合作。带着对老师的崇敬感恩之情,我对画面进行了认真分析。其最大特点是梅的枝干用淡墨卧笔画出,笔与笔之间有明显的融线,似在宣纸上作画时自然留下的墨迹笔触线,很能体现笔情墨趣。为将这一特色保留下来,镌刻时,根据墨迹走势用平刀,将线刻和面刻有机结合。在突出笔触线的前提下,用精致细腻的刀法组合,将作品原汁原味悉数呈现,受到了老师褒奖。时至今日,与恩师虽已居两重天,但每每观之,老师的音容笑貌依稀就在眼前。此后,以梅花为题材的刻瓷创作,成为我艺涯之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龙腾祥云 喜上梅梢 高60cm 刻瓷瓶 董善习 2008年
《龙腾祥云喜上梅梢》青釉瓶,镌刻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时。奥运会的举办和我国体育健儿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令举国上下一片沸腾,我也乘兴挥锤运刀为其加油庆贺。结合器型,为与两条青龙呼应,瓶口用平刀线刻云纹,寓意龙腾祥云,赐福神州。腹部的梅花用线刻出后,再用尖刀点刻法以点组面,利用点的疏密变化将梅花枝干、花朵的结构、明暗、质感给予呈现。此种表现形式装饰感强,是对花鸟镌刻新形式的探索。此作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展出。
镌刻梅花要注意以下几点:
刻时,要先刻枝干上的苔点和花的花蕊、花托、花萼,刻时要紧刀密刻,刻实刻深。其因,一则它的色彩都是重色,面积较小,属深刻部位;二则苔点、花蕊、蒂萼落稿时多点画在枝干、花瓣之上,如果先刻枝干、花瓣,会将它们的墨迹一块刻去,再刻它们时不容易定点下刀。
刻枝干时,要特别注意刀迹的排列方向,即横枝竖排,竖枝横排。初学者往往搞不清刀迹的排列规律,常将刀迹顺向排列,效果差焉。在刻山水、花鸟、人物等时,刀迹的排列都应遵循上面提到的横枝竖排、竖枝横排这个法则。
花瓣凿刻刀迹要由内向外顺势排列刻之,如果刀迹与瓣纹的生长方向相反,会使人感之不舒。
正确的刀迹排列方式
错误的刀迹排列方式
花瓣正确、错误的刀迹排列方式
刻好后要仔细填涂色彩,先用朱红上花朵,然后用黑色着枝干。注意黑、红不能掺和在一起,以免色脏。枝干、花朵色彩调整好深浅关系后,再用小笔蘸黑色,按镌刻的刀迹填写花蕊、蒂萼和苔点。
董善习,1951年出生于山东淄川。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1972年就职于山东淄博瓷厂,始从陶瓷艺术。1984年进修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88年赴澳大利亚南澳国际博览会,1992年赴韩国首尔博览会以刻瓷艺术参展。曾任淄博瓷厂科研所所长,艺术瓷分厂厂长,洪山陶瓷厂总工艺美术师等职。2002年被山东省陶瓷工业协会授予首届“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称号,200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第二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轻工系统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0年获第二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称号。现任中国陶瓷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山东陶瓷协会刻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从艺四十多年来,董善习致力于陶瓷艺术的学习、研究和创作,先后有50多件作品在省级以上展评中获奖。部分作品由中国陶瓷琉璃馆、吉林省博物馆、湖南醴陵博物馆、武汉理工大学艺术馆、齐鲁工业大学艺术馆、美国黑鹰博物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等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董善习多次被聘为山东省陶瓷创新评比评委、全国刻瓷艺术大赛评委、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评委、山东省高级技术职称评委、山东省工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2000年,董善习集多年实践并对刻瓷艺术加以理论探讨,创作出版了《刻瓷艺术》一书。2001年此书获首届“淄博文学艺术奖”。《清代民国时期的刻瓷艺术》《淄博刻瓷之我见》等论文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2012年与山东硅元科技合作,成功研创“刻瓷烤彩”新工艺,并于当年获全省陶瓷工艺创新金奖。
2015年《刻瓷艺术》第二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景德镇大学图书馆、景德镇学院图书馆、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淄博市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收藏。
2016年又与硅元科技合作,“硬笔陶瓷彩绘”新工艺研创成功,为陶瓷装饰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2017年,利用淄博本地生产的薄胎瓷板进行釉中彩绘试验,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