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署名青史留名陶瓷均是无名作品
除非代笔者,中国古代书画作品都署作者名。书画作品本身因其艺术、因其书画家的名声而传世,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因其绘画艺术而成为传世国宝,而同样是东晋的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如今传世的其实是唐时的摹本,该帖真迹早已不存在,故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文豪、考古学家、书法家郭沫若,也曾质疑王羲之是否真有其人。《快雪时睛帖》其实是借中国最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声而传世的。宋米芾的《砚山铭》,这是临摹一方奇石《砚山》的形状的水墨画,仅一平方尺左右,本身本无多少绘画艺术上的价值,但因为作者是宋徽宗皇帝,况且描绘的对象,又是一块当时的名石,故新世纪后在北京被拍到近3千万元高价,印证了书画因作者署名而青史留名的道理。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画不在精、有名则行。凸现出书画收藏中重名轻画的误区。
而中国古代陶艺家创作陶瓷作品一般不留名,到明洪武二年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出现,也只能署帝王年款。民国以后,署商号名家。只是到了当代,陶艺家才署上自己的名字印迹。
但令人回味的是,书画是以人闻名,陶瓷是以窑闻名。如最著名的宋汝、官、哥、钧、定窑五大窑,景德镇明清官窑。清康熙年间督陶官郎廷极督烧的官窑,俗称郎窑。在2005年故宫建院600年活动中,故宫展出的院藏十大国宝,其中瓷器一项,展示出来的是一件郎廷极发明督烧的“郎红”花瓶,这也借了郎廷极的名声。清乾隆年间的督陶官唐英督烧的官窑俗称唐窑。这是明清官窑史上瓷器艺术品借两位中国最伟大的督陶官之名而扬名的特例。
陶瓷、书画艺术本质上的相异
陶瓷艺术本质上属于造型艺术、立体艺术;书画艺术本质上属于图案艺术,平面艺术。立体艺术又属于空间艺术,平面艺术又属于时间艺术。陶瓷艺术其艺术特征是造型,其文化特性是釉水,而陶瓷上的彩绘艺术,主要作为造型艺术,釉水工艺的一种补充,而非陶瓷艺术的品质。
从商朝原始青瓷到魏晋南北朝,越窑青瓷一统天下。唐邢窑白釉出现后,呈现出"南青北白"的陶瓷格局,两晋青瓷盘口壶上出现点彩,唐长沙窑出现褐彩,这是瓷器彩绘的萌芽。宋朝汝官窑青釉,把中国瓷器的单色釉发展到最高境界。最能代表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品之造型釉水艺术成就的就是中国宋朝的单色釉瓷器。元青花明清官窑彩瓷,主要代表中国陶瓷彩绘艺术成就。也就是说,中国宋朝是中国陶瓷艺术的分水岭,宋以前的陶瓷艺术里的造型、釉水艺术已发展到顶峰,创造了陶瓷艺术的最高境界。元明清陶瓷艺术主要向彩绘艺术发展,虽然明清红釉、黄釉、蓝釉等的发明,丰富了瓷釉艺术,但艺术境界无法与宋汝官窑青釉相比。虽然元明清也发明了玉壶春、赏瓶,将军罐等器型,但都有历代陶瓷器型的姿影。
明白陶瓷艺术特征是造型,其文化特性是釉水之后,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造型艺术、空间艺术的陶瓷艺术与作为平面艺术、时间艺术的书画,两者之间的艺术本质是不同,是人类两种不同的表现自然、表现社会的艺术形式,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的艺术品,故不存在谁高谁低的问题。因为陶瓷有日用瓷、工艺瓷、艺术瓷之分,书画也有行画、装饰画,艺术画之分。陶瓷、书画的审美本质是相异,仅瓷画表象与书画相同。但纸质、绢质书画终究是只能保存千年的艺术品,而陶瓷却是相对永恒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