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帝王家族之人所用之物,“出秦宫未必能入汉殿,观宋宫不尽五花马”,大明宫怎容元大都腥膻,清漪园中哪里见孝陵古旧?新朝帝王厌恶部分前朝旧物的同时,也喜爱一部分前朝旧物,造成了“昔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情况出现,此时“传承有序”就有了问题。
对“传世品”一词来说,则更多是指除帝王家族之外的各级官员及平民所藏珍品的流转过程:在张家呆了一代就流传到了李家,又在李家呆了二代或三代就又到了王家,王家一时有困难可能就把它们拿出来卖给了赵家——像八旗子弟把家中宝物拿出来变卖换作赌资或聊补破落了生活……在私人之手流转过程中几乎不可能有详尽记载,所以最后持有者很难知道在这之前的之前,是谁家拥有此物。
谁要是硬说他的珍宝上百年来一直“传承有序”,那百分之九十是在忽悠……
紫禁城1421年开始投入使用,此时距北宋灭亡的1127年有近300年时空,在这段时空中朝代替换如同走马灯,从北宋到辽西夏金南宋元明,一切珍宝之物的“传承有序”根本不可能。在这段时空中,原宋宫中的汝窑器在哪些人之间流传?最后是怎样进入紫禁城的?没人能说得清楚,事实上是它们都处于下落不明的状态。
从《清明上河图》所绘和宋代史料所记的北宋皇宫规模和各大殿情况来看,整个帝宫中的陈设瓷数量是巨大的,仅一个宫殿内也不止31件。作合理逻辑推断:流传到雍正朝的这31件只是北宋时代庞大汝窑器存世数字的滴水之量。
汝窑器一次出现最多数量且有官方最早记载的是:南宋1152年,张浚进贡给高宗的那十六件汝窑器、在此之后官方档案再也没了记录,直到627年后的1729年的雍正朝所记录的31件,再到1911年宣统朝50件左右,最后到上个世纪有专家宣称的67件。用简单一维数学座标表示更直观:
十六件(南宋1152年)——三十一件(1729年清雍正)——五十件左右(清宣统)——六十七件左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七十九件(当代)
从这个时空座标来看,距北宋最近的年代,有官方记载的汝窑器数量反而最少。到六百年后的清雍正时期,官方公布的存世数量则有所增加。而到180年后的清宣统朝官方所记载的数量则到了五十件左右,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这个数量更增加到了六十七件左右。
也就是说从1152年到1985年左右,这个数字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七百年来有过官方记载的存世量从十六件到六十七件,是令人深思的。
从瓷器天然易碎特性来说,应当是越来越少,怎么会越来越多?
现代有位专家所作出全世界只有“六十七件”的定论是想把这七百多年的数字变化用权威语言固定下来——不许它再变动下去!
这对当代人来说虽有不公平之嫌,但对南宋人或清雍正时代人来说则是幸运的!如果这位专家活在南宋,他说全世界只有16件,那南宋玩家就惨了。如果这位专家生活在雍正时期,他是不是还会说全世界只有汝瓷31件呢?
幸亏我们的专家中仍有许多有识之士,未见他们轻易给XX类器物定下全世界只有多少多少件的言论,他们的言语对历史是负责的。
耿宝昌先生就在他的《明清瓷鉴定》中专列篇章谈历代仿品,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吕成龙副主任就在相关媒体上多次说;从明宣德开始到雍乾二朝宫中就大量仿制了各代名窑瓷,有宣德仿汝窑盘及雍乾的各类有款无款仿汝,故宫中也不乏各类后朝仿前朝,后期仿前期的各类仿品。从未见他们轻易对X类文物下过存世量的武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