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窑研究的几大误区刍议






[日期:2011-08-2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人们研究它、赞美它是很自然的事。但从一些研究文章、鉴赏文章以及拍卖图录说明中,却给人一种印象:汝窑=清凉寺窑、清凉寺窑=汝官窑(或“官汝窑”)、汝窑=北宋官窑。这显然是汝窑研究中的误区。

  误区之一:汝窑即清凉寺窑
  

    汝窑是一个窑系,是汝州宋代所有窑口的泛称,而非专指清凉寺窑。前几年,笔者曾先后两次到河南汝州市就汝窑的有关问题进行过考察,并特地请教著名汝瓷研究专家,宋代汝州市周围有有一百多个烧汝瓷的窑口,现已发现的文庙、张公巷窑生产的汝瓷比清凉寺窑生产的还要精美。有关科学测定显示,文庙、张公巷窑汝瓷胎釉成分的稳定性、烧制温度的控制、施釉的精细程度及釉面呈色的稳定性,都比清凉寺窑要好。我们去一个离清凉寺窑比较远的古窑址考察,该古窑址现在已是麦地一片,然而笔者仍然有幸捡到了几块具有代表性的汝瓷标本。可见历史上汝州附近制瓷业十分兴旺,可以说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由此可知,汝窑是汝州宋代所有窑口的泛称,而不是专指,是多元而不是一元。汝窑与各窑口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毫无疑问,清凉寺窑是烧制汝瓷的众多窑口之中最好的窑口之一,但不能说,汝窑就是单指清凉寺窑,不能以偏概全。明确此点十分重要,可以避免鉴定判断上带来偏差。须知古代的窑工也会“人才流动”,技术也会传播、转移,各窑口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在胎釉配方、形制、工艺上会各有千秋。假如出土文物或传世品中出现了与清凉寺窑汝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青瓷器,你判定它不是清凉寺窑汝瓷没有问题,但如果要判定它是赝品,则会产生“冤假错案”。我们应该从历史时空的高度和广度来看待汝窑,而不能固守“汝窑即清凉寺窑”的狭小偏见。

  误区之二:清凉寺窑即“汝官窑”(或“官汝窑”)
  

    清凉寺窑即“汝官窑”(或“官汝窑”),这一提法是给清凉寺窑“加官”定性。现在很多研究文章、鉴赏文章以及拍卖图录,使用“汝官窑”(或“官汝窑”)这个词比比皆是,显然是不妥的。查从宋代至明、清有关历史文献对汝窑的论述,从未出现过“汝官窑”(或“官汝窑”)的记录。尽管汝窑生产的青瓷宋代就已很出名,被选入宫中使用,也戴上了“汝窑为魁”的桂冠,但却从未加封过清凉寺汝窑为“汝官窑”(或“官汝窑”)。它的性质只能说是“贡窑”。从《汝州全志》记载“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瓷器十六件的事实,也足以说明汝窑是贡窑。这与宫中“选美”的性质是一样的,民间长得美丽的姑娘虽然被选入宫中当“宫女”,但她的出身家庭却并非“宫家”。同样,不能因为清凉寺窑向宫中进贡了一些精美的青瓷,就“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汝官窑”(或“官汝窑”)。假如向宫中进贡过瓷器的窑口可以封为“官窑”,那么越窑、定窑、钧窑、耀州窑、龙泉窑、建阳窑等一些曾经向宫中进贡过瓷器的窑口,是否也要封为“官窑”呢?按说官窑,应是朝廷投资,由专门机构、专职官员进行规划、运筹、管理、设计、监造、检验并严格监控的。其产品只能供皇宫内使用,下臣必须由皇帝赐给方可使用。可我们从未看到过相关的历史资料,证明清凉寺窑是朝廷直接投资管理的“汝官窑”(或“官汝窑”)。
  

    给清凉寺窑定性为“汝官窑”(或“官汝窑”)是上世纪80年代清凉寺窑被发现发掘以后的事,这样给清凉寺窑定性,不管出于什么动机,都不是严肃、严谨、严格、严密的科学态度,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历史不是随便可以任人摆布、梳妆打扮的小姑娘。汝窑就是汝窑,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汝官窑”(或“官汝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