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彩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余国洲






[日期:2011-08-24] 来源:藏乐阁  作者:余国洲 [字体: ]

  此文曾发表在《中国陶瓷》杂志上,作者景德镇古彩研究所余国洲、余广卉

传统古彩主要特色与发展脉络
  古彩是景德镇“四大”优秀传统名瓷之首。具有很强的装饰特点。古彩起源于明代,是在借鉴了唐三彩,宋代红绿彩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版画、年画和国画的表现形式,结合瓷器造型,而形成了古彩的特点。在明代、清代、近代和现代的古彩瓷画中,每个历史时期都有时代的记印和艺术风格。
  古彩又名“五彩”,五彩中的“五”有两层意思:一是由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构成;二是色彩丰富,不局限于五种色彩。现在,古彩是人们为了把“五彩”与粉彩和新彩相区分的叫法,其中,又有历史悠久,“古色古香”的意思。古彩是明代景德镇陶瓷艺人创造的一种釉上彩,其中,明代古彩和康熙古彩又有区别。明代古彩称为“五彩”,从宣德年间开始烧造。当时的五彩是青花五彩,先以青花料勾勒出花草图案,烧成瓷器后,在釉上填绘红、绿、黄、紫等色彩,再入烘炉烧烤而成五彩瓷。宣德五彩画面疏朗,布局严谨,色彩搭配雅致,画工精细,形象逼真。成化五彩色彩更为丰富,绿、黄、红、紫等釉上颜色鲜艳夺目。器型小巧玲珑,轻盈秀丽,色彩柔和淡雅,风格细腻。嘉靖、万历时期的五彩瓷、被称为“大明五彩”,装饰繁密,色彩浓艳,对比强烈。
  清代康熙年间,“五彩瓷”才真正进入到“釉上五彩”的领域。康熙时期的釉上五彩是清代古彩瓷的杰出代表。清代以前,五彩瓷的蓝彩,都是用釉下青花所代替。康熙时期釉上蓝彩,黑彩被发明出来,使画面有了深色调蓝色和黑色,使色彩对比显得和谐沉稳。完全釉上彩的使用,减少了釉下绘制的一道工序,既节约了成本,又提高了工效。康熙时期制瓷工艺水平显著提高,品种丰富,五彩瓷绘画生动传神、填色均匀、细腻精致。线条以浓黑料勾勒为主,笔锋刚劲有力,还盛行色地五彩,种类十分丰富。陶瓷艺人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改进了彩料的配制工艺,使五彩颜料呈玻璃状,具有透明坚致、鲜艳明朗、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的性能,又能把五彩常用的红、黄、绿、紫等颜色,调配出深浅、浓淡的多种色阶。金彩的运用,突破了明代嘉靖在矾红、霁蓝等色地上描金的单一手法,在画面中增添了富丽娇艳的效果,器型以大型器物为主,具有敦实、厚重之感。绘画题材极为广泛,人物、山水、花鸟、神话、宗教、戏曲,应有尽有,还出现了不少描绘宫廷生活和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画面,画面气势豪放。绘画风格多模仿名家画法,最为突出的是:人物效仿陈老莲等,山水取法王石谷等,花鸟则似华秋岳等……这种刻意追求绘画效果的作品,与明代民间色彩和装饰趣味的五彩瓷画不同,使五彩瓷的风格大为改观。受文人画的影响,构图绘画性强,讲究虚实层次,色彩搭配和谐,呈现出清新秀美的艺术特点。
  雍正时期,古彩瓷器型秀丽,灵巧精细,色彩淡雅柔和,优美细致。
  清代雍正时期以后,由于粉彩瓷的兴起,古彩瓷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清代后期到民国时期,“珠山八友”等陶瓷艺术家的作品,以浅绛彩和粉彩为主,从事古彩瓷画的人很少,民国时期的古彩精品,继承了清代古彩的风格,题材以人物故事,戏曲,吉祥图案为主,图案有程式化的特征,构图繁密,绘制工细而有法度,线条浓重刚劲。
 
古彩的继承与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振兴的局面,古彩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传统陶瓷艺术明珠重放异彩。古彩艺术作品的风格与明清时期为满足贵族阶层审美情趣的作品,有了很大的区别,有了新时代的艺术特点,在表现形式,装饰手法,瓷器造型上,都有新的发展。
  陶瓷美术家段茂发的古彩瓷画,既保持了明代嘉靖,万历五彩瓷的淳真质朴、笔墨简练明快的内格,又吸收了康熙五彩瓷边饰艳丽,画面沉静飘逸的特点。他笔下的人物,花卉、山石形象,是经过概括取舍创造出来的,既源于传统五彩,又与传统五彩有不同的特点。他的人物线描,用笔起落有致,色彩主次清晰,明快艳丽。他的古彩“张生跳粉墙”瓶,描绘了张生跳墙与莺莺幽会的情景,笔墨简练,画面如同一首抒情小夜曲,把人们带到一个美的境界。他创作的古彩作品,虽然大部分是传统题材中的神话,古典戏曲人物,但是,每一件作品中,不仅有形式美感,还有深远的意境。他的作品构图,既有繁密丰满的,也有疏朗开阔的布局。既以精美的画面显示绘画美,又以简练的构图,体现出瓷器的材质美。他创作的釉上蓝彩五彩花卉开光棒槌瓶,构图新颖,以别具一格的装饰形式。体现出现代古彩的艺术特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