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百花齐放,蔚然大观。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如何互相借鉴吸收,学科彼此怎样融会贯通……沟通与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一座重要桥梁。”
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孕育了门类繁多的工艺美术形态,紫砂、青瓷、云锦、缂丝……各具特色,各放异彩。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杨自鹏看来,艺术与艺术独有的亲厚,注定了它们彼此之间借鉴互补、吸收相融的关系。
商报:我国的工艺美术门类繁多,各具特色,仅陶瓷一项就因为产区、工艺、技法的不同而包含了诸多种类。比如紫砂、均陶、青瓷等不一而足。这么多种类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杨自鹏: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个百花园,各种艺术形态各具特色,争奇斗艳。它们既有着各自不同的造型、装饰、技法特点,又都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血液。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一种关系。比如紫砂,就非常乐于借鉴姊妹艺术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形式,这与它的泥料特性、成型技法有关,但紫砂被人所认可,也从某一方面说明了艺术之间相互吸收的重要性。
商报:门类与门类之间、艺术与艺术之间需要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您认为哪些方式比较适合于工艺美术,这种方式对于促进工艺美术的发展有哪些好处?
杨自鹏: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与方法非常多,比如举办展览、搞学术研讨等,都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我个人认为,无论哪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其核心都应该以学为主,简单地说就是在学术基础上进行提升与推广。学习的内容则非常广泛,比如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学习、艺术门类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学习、地域之间的学习、国际之间的学习……不一而足。特别是在相互研讨、沟通交流的过程当中,得出自己的认识,再将新的认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行检验。这些方法都适用于工艺美术,对于各种艺术门类之间取长补短、借鉴吸收、丰富文化内涵有着相当大的好处。
商报:对于艺术门类来讲,交流与沟通、吸收与借鉴都非常重要,那么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文化的传播对于艺术来说起什么样的作用?
杨自鹏:交流沟通是内强素质,传播与推广是外树形象。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交流沟通可以通过与前人、国内外朋友、各领域的行家之间的学习,吸收各种学科的精髓,用以改进自己的思想、作用于自己的创作,进而创作出顺应时代发展特色的艺术品。比如宜兴的青瓷就和韩国、日本、我国的台湾有很多沟通交流。同时也与艺术院校的师生共同来研究把传统和现代的东西结合成我们新时代需要的艺术。
工艺美术必须结合实用和审美两大功能,怎么把这些功能体现在作品当中,起到为生活服务,同时又引领生活的作用,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摸索。而传播则是另一形式的交流与沟通,在展示自己的同时,吸取建议,发现不足。更重要的,则在于通过展示活动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实际接触、把握艺术作品的特色,从而对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商报:中国工艺美术门类繁多,特色鲜明,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门类都发展得一帆风顺。面对这样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对呢?
杨自鹏:中国是一个传统工艺美术基础非常雄厚的古老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有了许多新发展,56个民族、30多个省(区、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应该说是群星璀璨。陶瓷、唐卡、缂丝等简单说有20多个门类,细说就太多了。它们之间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手工制作占到了很大比例,比如紫砂、比如缂丝,制作周期长、人工成本高,但是由于无法批量生产,也没有办法产业化运作,后续发展就面临着很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行业协会等组织就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一方面组织学术研讨、讲座、专题讨论,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加新知,一方面传播推广艺术特色。同时,行业协会还应该对不同艺术门类的发展给予更为细致的关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要的时候要提议建立法规,使行业发展持续稳定。打个形象的比喻,在工艺美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行业协会应该起到的作用相当于桥梁和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