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定瓷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芒口,有“无芒不为定”的说法,这是覆烧法决定的,那么现在的定瓷是否仍保留芒口?
陈文增:芒口仅限于定窑盘、碗、碟等产品,北宋覆烧法的产生,使窑容率大增,成本大大下降,效益日益提高,遂形成南北诸窑皆仿效定窑之大势。但芒口在历史上曾被作为缺陷而受到指责。《老学庵笔记》曾有:“因定窑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今天看来,定窑芒口已经作为一种风格而被认可。当代定瓷,尤其仿品依然按旧制法做,唯创新作品有时按“芒底”。如果定瓷走向大规模盘碗生产,这个旧规矩肯定要改。
广州日报:“泪痕”是宋代定瓷的一大特点,有人说宋代定瓷真品的泪痕形状自然多变、颜色深浅不一,多出现于近底部位;而现在的定瓷仿品多为在施好釉的器物表面进行弹点或涂抹做成泪痕,那您恢复的定瓷泪痕是怎样来达到宋代的样貌的?
陈文增:定瓷“泪痕”的出现,是由釉汁成分含量所决定,同时施釉薄厚、控釉形势及手法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仰、覆烧法及温度的差异而形成不规则形。在仿制过程曾经做过实验,有些“泪痕”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在做仿制品时一般按照古代施釉工艺手法去做,不为“形似”,重在“神似”。虽然仿品“泪痕”的出现与真品“泪痕”不在一个位置,而由于这种“泪痕”特征具有神似效应,这比照搬则更自然,更具有真实性。
广州日报:您认为定瓷之美美在哪?
陈文增:定瓷美在丽质天生,制作时体现的是手工味、刀子活,利坯、刻花、施釉、烧成诸工序中留有的痕迹尽量保留下来。定瓷造型简洁、大方、纯朴,装饰丰富、独特,线条神逸流转。定窑白瓷美在“白中闪黄”或“白中闪青”,隐隐若若,玉质应生。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白色是诸色彩中最美的。今天之定瓷是按照宋人的文化理念及内涵去呈现、去探索、去发展。我个人认为,保持个性就意味着打造优势。
广州日报:宋瓷在拍卖市场上一直表现远不及明清瓷器,您认为主要原因在哪?
陈文增:宋瓷在当今拍卖市场上一直表现远不及明清瓷器, 原因有三:一、定瓷存世量较少,进入拍卖市场的几率不高,为收藏家所忽略、所远之;二、古有“定不盈尺”之说,定瓷历史上无大件,这是由于定窑地处北方,原料性干、紧,成大件困难,而小件则难以与大件抗衡;三、定瓷多赝品,没有十分把握藏家不出手。
广州日报:当代定瓷的市场行情如何?您接下来还有什么样的发展计划?
陈文增:定瓷已经走过近四十年的坎坷历程,现已形成以艺术为主、仿制和生活为辅的三大特色产品。从省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其作品的市场价已从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作为收藏家,他看的不仅仅是作品做得好,而主要还得看大师(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文化品位。有人说收藏不是在收藏作品,是在收藏大师本人,是在收藏文化。这也就形成目前收藏界大师作品价位相差悬殊的根本原因。
定窑在五大名窑中,从业人员目前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与其他兄弟窑场相比还有距离。扩大规模,多出品种,是迫在眉睫之大事。
辨别定窑真伪六步看
陈文增表示,他向来不做鉴定,但从恢复定窑近四十年来,看得比较多,也悟出了一些基本道理。“举两个例子:一是前些年有收藏家要我为其仿制一批定窑刻花盘,说是有样品,包裹被一层层打开,我一看,说是我学生仿的,刻花是我教的,收藏家愕然;还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朋友说新得一件宋刻花梅瓶,是刚从地下挖出来的,有幸得到。我看过后说:‘是假的,是注浆的。’朋友不信,我说拿打毛衣针来,插进瓶口向底部稍转就是一圈。我说:‘非注浆没有这种痕迹。’朋友愕然。”陈文增说,“说到底,真品与赝品之间可从几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工艺,二是特征,三是分量,四是呈色,五是刀工,六是气氛。此六者足矣。”
大家简介
陈文增,1954年生,河北曲阳人。系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游目骋怀·陈文增自作诗词书法巡回展”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石家庄美术馆举办。著有《定窑研究》、《定窑文化研究》、《游目骋怀·陈文增自作诗词书法作品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