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天陶社咖啡店,我们偶尔会遇到一位穿戴时髦的老先生,他可能带着老朋友围坐在壁炉旁喝咖啡讲景德镇,他可能带着小朋友喝咖啡讲雕塑瓷厂和乐天陶社,他也可能一个人喝着咖啡坐在书架旁翻翻书。
咖啡店甜心看到这位老先生,无需多余的言语,便会准备一杯热拿铁,还要记得加上一包糖。
因为这位老先生是每一代乐天人都敬重又热爱着的——刘远长大师。
我们都很爱听这位“可爱可敬的小老头”讲雕塑瓷厂和景德镇往日的故事。仿佛跟着刘大师的讲述,可以重新回到那曾经光辉灿烂又风起云涌的旧时光。
在2022年的这个如诗般的十月,我们决定在教育中心举行四期系列讲座,带大家回到雕塑瓷厂的旧时光,将雕塑瓷厂的今天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我们希望更多人了解乐天陶社所生长的这片土地,与曾经和现在都生长在这里的人,并且一起写下这座瓷厂未来的故事——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新故事。
我们邀请老厂长刘远长来分享「90年代改革中的雕塑瓷厂」。听听刘大师敲可爱的“景普”。
景德镇雕塑瓷厂建于1956年,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瓷雕专业创研生产工厂。创作过无数瓷雕史上的精品,一直站在中国陶瓷雕塑与世界接轨的前沿。
刘远长大师一同回忆一个历史深厚的雕塑瓷厂。
谢谢大家!能有一个这样的机会来和大家讲述雕塑瓷厂的故事。整个雕塑瓷厂的发展,得从1956年建厂开始说起。一直到现在60多年了。
雕塑瓷厂的发展,经历了很多曲折,有很多故事和变化。从企业的形象、生产、文化等方面讲,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成长的。有的变得好了、差了,有的很可惜,丢掉了。
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的这些人也决定着它的发展水平。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平台。那就看谁在这个平台上做得好,谁的努力程度强,谁的思想文化程度高,他就会做得不一样。
我们乐天陶社这个讲座是有历史感的,而且是有社会影响的。乐天陶社的讲座对景德镇来说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次特别推出的十月雕塑瓷厂系列讲座有4次,我下面就谈谈我要讲的90年代改革中的雕塑瓷厂这一部分。
这里原来是一个山,叫金鸡岭,在解放以前还是个不毛之地。据说还有搭墙的,基本上就是一条小路罢了。
这条小路1956年破土动工,就是我们现在从正门到后门这一条路,是原来最早的一条路。两部车子现在也能开过来,可见我们当时领导还是有水平的,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要好好保护这条路。
90年代改革开放一段时间以后,我便回到这里担任工作。其实我一直是搞创作并一直待在车间里面,突然当厂长,说实在的很陌生,也不会当。
那几年,我是很吃力、很痛苦的。做了一些事,很艰难地在推动。有的也做得不够好,有的想做好但还没有做得很好。所以我现在就把这个过程跟大家讲一下。
我是1989年才从泰国回来,这里正好是厂长交接的时候。九十年代我接手时,雕塑瓷厂正处于一个很紧张的时期。当时的要求就是年轻化、知识化、革命化和设计化。实际上我们当干部,如果没有从基层当起是会缺乏经验的。
改革开放以后会有激烈的竞争,这个竞争是什么?官员、集体、个人一起上,这个雕塑瓷厂当时有1400多号人。那么周围还有什么?磨雕、一中校办工厂、二中校办工厂,所有的厂都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头来。而且他们争市场、争人才、争原料,所以当时雕塑瓷厂正面临着很多困难的外部环境。原来是一家独有,现在是千家万户。
那内部环境又出现了什么?之前我们进雕塑瓷厂,大家会感到很光荣,而且很有地位。我们陶瓷工人比基建工人工资都高两块钱。基建工人的二级工是36块。我们厂陶瓷工人的二级工,38块8毛7,大家都想着进厂。
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就是很多人慢慢利用各种关系进来,就有了很多非生产人员,这个厂的内部结构就发生了变化。
二三线的工人有做保管的、搞管理的,1400人里有600个二三线人员,管理者就有160个。这样就很严峻了,一线的工人特别少,特别是骨干力量就更少了。它变成了高就业,低工资。那么这是内部厂的结构变化。
当时我面临着这样的外部与内部结构,那么这个企业就得改,已经到了你非改不可的情况。有人说不要改,保留十大瓷厂。
因为十大瓷厂曾经非常辉煌光荣,也很有贡献。出口创汇在整个国家五十年代立了头功。当时我们中国出口的东西很少,陶瓷倒是遥遥领先。景德镇陶瓷出口量占整个国家出口量的1/3。我们出口有贡献啊,所以景德镇变成省直辖市。
改革开放以后完全要靠自己生存。我们就转移到市场经济的生存、发展、竞争的机制里面。所以我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当厂长的,很困难。特别是那个时候我不大会当厂长,我当时是采取了几个办法,一个是搞改革,并在前面领导的基础上加重了改革的力度。
我首先挖掘生产潜力。当时这个厂有40个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毕业生,他们来了这里就在车间,那些学生里面很多是有创作设计能力的,等于是提高了车间的技术力。
(雕塑瓷厂1990年代门头)
另外要把企业形象搞起来。企业形象非常重要。现在我们很多店,特别是现在新的店,都很注意自己的企业形象。
这一张是以前雕塑瓷厂的门楼,是刘清云设计的。这个门楼很好,很有艺术性,前面很开阔。上面这个人物是徐波做的,黄永玉指导的,所以整个门面非常好,很有艺术性。后来那个门改掉了,换成了比较传统的这个门。
我为了把企业形象搞起来,这里边碰到一个困难,就是明青园(2000年后改为“明清园”)。明青园本来是一个俱乐部,之前开职工大会都在那里开。当时我看到这个环境很好,有一个叫做江西省投资公司贷了200万给我们,就搞了这个项目。
这个地方高低错落,有山有水,原来这里有个水车,水流下来会冲动水车。是一个可以做茶楼的地方,也能住休。里面一个民宿,民宿里有个茶厅,有做瓷器的、做茶楼的、还有一个做餐饮的。
我们可以利用它把企业的形象搞好,变成一个旅游圣地。
(初期的明青园并不是现在有三点水的,取谐音叫做明青园)
明青园建设当时有一些人赞成,也有一些人反对。我们知道没有企业文化,哪来的企业精神,所以这200万我们到乡下收了很多东西来,就有了不少古迹的异地重建。
这是前面那个楼门的一个设计,这个设计师是黄浩,我们的一个局长。他的设计得了全国民居设计的第三名。他这个设计很成功。这明青园里面还有一个道光年的建筑,一个明代的门懿,整个企业在乡下买了20个门。
明青园里很多古迹都是乡下买来的。而且花的钱不多,买下来异地保护。所以这一块对于整个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精神一下子打起来了。那有意见的人,后来慢慢地也就理解了这个。
这个门设计的意图是我们厂在过去是以生产福禄寿三星、关公、观音为主的,他就把这些浓缩到明青园里边。
明青园一进门就有一个三星碑,就是福禄寿三星,再进来有个亭子叫钟瑞亭,左边还有一个观音堂,现在弄倒了,也不怎么去管了。
这是个道光建筑,每一个木桩都编了号。这些编号的东西,一个一个对的非常准,很完整地把它买来,并且重建了。
这个颜色比较正一点,后来他们那些承包的人又乱改了。你看,他就乱涂成红色了,缺乏对文化古迹的理解和尊重。这里的明代门懿,全部是明代的石刻,这种雕琢,非常的精美完整,很有历史。
这些清代的砖雕是从婺源买来的。婺源当时在文化大革命,他是用泥巴护的,护起来外面盖了一个棚子,所以保留得非常好。
前面的门楼里,有一个古建筑叫关公亭。原来这里是摆了一个关公在上面。上面写了敬义堂的一个牌子现在不见了。这个关公亭也是从乡下搬过来的,这是雍正的建筑。
这是关公亭现在的样子,就不大去打理了,这本来是对我们祖籍的一个爱护和尊重,我们说现在还是有差距的。
很多历史文化都保留下来了,明青园是很有骨气的。你说这个对企业多么宝贵,多么重要。
明青园里在九几年的时候搞了一次国际活动,景德镇第一届国际陶艺研讨会就在这里。那个时候台湾来了20个陶艺家,韩国来了20个,还有欧洲的、美国的。
那些老外觉得中国有这么好的地方,高低错落,又有古迹,就在园的周围开会,就在那个大的会议室。这个是观音堂,现在它又变了。他们把这些东西又重新做了。
明青园开始建的时候,在全市来说几乎是一大亮点,司机只要一说到明青园就知道。有时候连雕塑瓷厂都不知道,但知道明青园,所以曾经非常辉煌过。
当时正好江泽民来了,他就站在这个位置,跟大家招手,下面这里就人山人海。这对整个雕塑就是很大的一个鼓舞。
当时邹家骅、李鹏、刘澜涛、李德生都来过这里,还包括邵逸夫,泰国的三军总司令,还有吴邦国。
你看中央领导不断地到这个地方来,为什么?因为这里是非常好的。但是这种好的下面,接下来要扎扎实实做事,下面就发现内部的改革跟不上。
后来我又把职大的学生组织起来做了一个特艺瓷,特艺瓷是专门在花瓶上画东西,形成一个研究所。
后来又做了仿古的研究所,有的是古代造型,有的是改变的、自己设计的。后来又搞了一个古艺研究所。
江泽民当时到工作室来就看到胡晓静捏花。记得我当时说捏花很慢,结果江泽民又说了一句话:“慢工出细活”。在胡晓静身边看了很久。
我们景德镇的捏雕这一块,原来做的很好。现在做的人少了,特别是创新的人少了,现在有差距。原来这个作为礼品的整个市场都做很好,就是缺乏品牌。
胡晓静老师作品
后来企业内部改革又进一步在抓紧。这个厂原来改革有三条路,一条是租赁,一条是股份制,一条是只租不卖。我们是考虑租,当然有的领导说你们最好卖,但是工人不答应,因为卖掉了我们就完了。
整个厂原来是几大车间,比如成型车间、彩绘车间。后来在这里搞租赁承包,这个照片就是租赁承包合同的签约大会。我们把所有的车间几乎都保留了。开始是车间承包,后来是半个车间承包,最后是小组承包。还不行,最后就是几个人承包。结果还是不行,因为出现了两姐妹承包都吵架了,最终合起来很难。
最后就个人承包。个人承包以后你可以请工人,有大有小,就形成我们今天的这个非常活跃的局面。
唐自强当时做了一个六鹤同春,是邓小平送给泰国国王的国礼。邓颖超也做过国礼,叫做“和合二仙”,是两兄弟佛,也是一种友谊的象征。这个作品的部分我们下一期再讲。
我当这几年厂长应该是外行领内行,所以做的很艰苦。但是也有很多想法。搞了一个明清园,搞了一个名人作坊,还搞了一些改革,这个租赁改革在我手里还没有完全完成。雏形已经是这样,还是后面的领导接下去搞的。
那么除了这个以外,90年代我们还做了一个大事,我们从澳大利亚引进了一个2.4立方米的一个梭式窑。这个窑买进来是很贵的,当时就花了两万多美金,当时汇率是1 : 10,就是20多万。
那为什么当时又要买?因为我在泰国的时候看到他们在烧梭式窑。他们在烧气,液化气还有天然气。我们心里暗暗地说我们落后了。
我就叫几个人把那个梭式窑的图纸全部画回来了,他的管道、喷绘、内供、体积、结构,全部画下来了,准备自己来做。但那时候一个台湾人在泰国做出来梭子窑了,但烧的不好。如果我们做起来也烧的不好,那就失败了。
运回来的时候它还掉了下来,离地还有几十公分,扑通一下掉下来。这下以为窑坏了,吓了一跳。后来一烧还成功了。
工人可高兴了。原来是用匣钵烧的,烧煤,烧成的质量在40%左右。那个匣钵上去摇两下,这个雕塑的手在里边就坏了,工人一点进度都没有。所以这个窑烧成东西有百分之九十九点几,工人高兴啊。
梭式窑的质量不仅好,而且烧成质量极高,烧窑时间也省时了不少。我们原来烧煤窑的时间怎么都要个五六天,有时候要六天开一个窑。今天进去要六天以后才开,时间也赶不上,在时间成本上梭式窑是很有优势的。
梭式窑还节约能源,没有很大的污染。烧窑时就一点点小烟,有时候还看不到烟。我们这个煤窑烟囱,如果你烧起来,两个烟囱拼命的冒烟。我日本的一个朋友到我这来,他拍了很多那样滚滚的烟。景德镇那个时候穿不了白衣服,因为一穿就黑了。
因为这些优点,梭式窑短时间内便在景德镇流行了起来,一时间大家都开始做起了梭式窑。
那个时候我们又做明青园又引进梭式窑,又搞气罐,又买窑车,整个压力就很大,我们就需要怎么卖瓷器。你做了那个东西怎么卖出去,但我们那时是跟不上市场,跟不上出口。
每一天就是搞接待,你坐一下都不行。所以我那个时候苦也是苦在这里。借这么多钱,要负担这么多的开支。那个时候好紧张,我们到各个地方联营,就是走出去,请进来。
我这边还要直接去搞接待。他们说“你当厂长还接待什么?”他不知道市场,市场是用户为王,王来了你就要接待了。所以后来他们看到我这样跑跑跑,他说干嘛还要这样跑,因为他坐惯了办公室,他不适应。
最后就是我跑的太多了,一直跑到我下台。
所以我说我艰苦就在这里,就是很多东西又不理解,我们这边要建设,这边要维持生产。这边还要搞改革,所以这段时间是非常困难的这几年。
我就借着这个机会,谈了这么一个短暂的事情。后面还会有一个建厂时的厂长来讲。还有方旺生还要讲,那是一个很有水平、很有实践经验的一个能手。他来谈他怎么彩绘,那么谈了这个彩绘以后,最后我还要谈一下传承与创作,谈点作品。
我今天这里基本上没谈作品,就是谈的这个企业文化或企业改革。因为我觉得大家要知道这个历史,要热爱这个厂,要尊重那些古迹,爱护那些古迹。
然后在这里很好地做,在古迹的基础上越做越好,不要去改掉。我们现在改掉了好多,吃亏了。希望借着这个平台搞出很多更好、更有声有色的作品。因为这是个有光辉、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