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展厅中展出众多知名艺术家作品
近期各大拍卖行春拍中高价频出,在藏家推高作品价格的同时,很多人也将矛头指向作品源头——艺术家,对此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所长孙伟认为,艺术家与市场高价无直接关系,例如隋建国、展望等知名艺术家仍在朴实地做艺术。
商报:雕塑作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体现艺术理念的重要载体之一,但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在很多人看来显得很神秘,请您介绍一下雕塑研究所的情况。
孙伟: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看起来比较神秘,但提到北京十大建筑上的雕塑作品,很多人都很熟悉,其实这些雕塑作品大多出自雕塑研究所中艺术家之手。同时,在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大约80%的高水平雕塑艺术家都曾在这里任职。很多中央美院的教授在授课的同时也是雕塑研究所的研究员,一直到现在始终是这样的模式。
商报: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中艺术家目前的状态是怎样的?
孙伟:我认为雕塑艺术家分为两类,一类个性张扬,另一类创作朴实,研究所中的艺术家属于后者。他们重视文化的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作品中提出的问题深刻,但不张扬。同时,一直以来,艺术品市场似乎离他们很远,而且对于经济利益他们并不十分看重。
商报:虽然艺术品市场离艺术家很远,但艺术品市场依然存在,这对雕塑研究所来说产生了哪些影响?
孙伟:艺术品市场对于这些“学院艺术家”的冲击挺大的,很多时候艺术家是被动的。目前在雕塑领域很多艺术家的作品,例如隋建国、展望等,其作品价格能够拍出几百万的高价,而这些多数是市场的运作行为,与艺术家本身收入没有太大关系,大多数艺术家还是老样子,执着于自己的创作。
同时,对于我们的冲击是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后,艺术回归到社会需求的层面,市场介入后各类作品丰富起来,我们也从为社会和国家创作定制作品,逐渐转移到两个层面:第一,继续为国家和社会建设服务;第二,以雕塑研究所本身的个性和艺术探索为基础,传达艺术家的情感。
商报:目前,雕塑研究所是否在寻求转型?
孙伟:是的,近几年我们尝试进行一些转型,我们拥有优秀的艺术家,只是面对市场没能搭建起良好的对外平台。现在雕塑研究所正在完善市场化转型,目前研究所担负着三个功能: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以及央美艺术会。这三个职能各有分工,雕塑研究所依然是创作人员的组织机构;中国雕塑研究中心深刻挖掘学术价值和理论;央美艺术会已成为对外传播雕塑艺术的平台。
商报:相对于绘画作品,在艺术品市场中雕塑还处于冷门藏品,您认为当代雕塑作品应该呈现怎样的面貌?
孙伟:当代雕塑作品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同时,当代雕塑作品也应该与现实做对接,以纯粹视觉审美为基础创作的作品在市场上会有很好的表现,这些具备东方民族审美符号的作品有助于公众接受并喜爱雕塑这种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