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国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岳飞端溪砚:一般来说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喜爱端砚,殊不知叱咤风云的沙场战将、抗金英雄岳飞(1103-1142年),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开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弄故物也。谢枋得记。”砚的两侧镌刻文天祥的铭文:“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书写的行草砚铭,浑厚圆润,气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剑斫阵,强弩千里;又如天马脱衔,风驰电掣。正如清康有为曰:”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空次绝人,其功夫亦正不浅也。”其铭文内容精辟,洗炼,寓意深刻。“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之“坚”,即坚实也;“白”者,为洁白,清白也。“磷”乃薄的意思;“缁”刀淄同义。这八个字之义乃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早自乎,涅而不淄。”顾名思义为砚铭,首先是对砚石本身的赞美:“端溪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引而言志,其意则言铭者“志节如磐石坚,抗金卫国,还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变;操守清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明代的端砚
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其中有几点应该提及:
1、利用天工。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增多,砚工往往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边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等。这样在天工的特殊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可以成为天人合一的难得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蓝,前人曾谓端石为紫石,谓极细腻、幼嫩的端石称为紫石英、紫玉英。但细细明辩端石的色泽虽然总体是紫色,由于有众多的石品花纹,所以色泽不是单一的紫色,而丰富多彩、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确实令人叹服。如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松),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如日本相浦紫瑞著的《端溪砚》一书中,作者所藏的明代老坑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下端的鱼脑冻(浮云冻),像翻腾的潮水,汹涌而至,砚额及砚池处洼洼坑坑的“虫注”作天然砚池,作者利用剥蚀的纹理及石眼稍事加工为奇岩怪石,全砚气势磅礴,真正达到“天然去雕饰”、化腐巧为神奇,变瑕疵为珍品的效果。又如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清端溪《香石砚》(香石,为清代著名书画家黄培芳之号,香山人,字子宝。)该砚估计为黄培芳所设计及收藏。原砚石右侧利用原石的突兀嶙峋,雕刻为苍劲为老松,其左下方开凿为砚堂,砚背则沿石稍加勾勒为万仞岩穴,在下以较小的位置刻趺坐蒲团之上,全砚浑如天成,堪为“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作品。
3、端方厚重的风格。明端砚的砚形仍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却趋向于多样化。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称砚板,即砚石一方块,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平板砚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砚鉴赏家、收藏家、爱砚家的鉴赏、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