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紫砂一条街”的活态传承






[日期:2011-07-1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5月初夏,黄昏时分,宜兴蜀山古南街164号,78岁的田顺宝老人正守着收音机,在夕阳下津津有味地听评书。说起这条街近几年的变化,老人最大的欣慰是“回来了”。

  他说的“回来了”,指的是旧时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经历几十年沉寂之后又重现“户户捶泥、家家制陶”的景象。

  让“紫砂一条街”活态传承,这只是宜兴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一个剪影。两年多来,宜兴市投入近2亿元资金用于历史文化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维修,城市文化遗产得到全面系统的挖掘、整理和保护。今年,宜兴由国务院正式批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如果说经济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引擎,那么,文化则是激发这座城市活力的源泉,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终极竞争力。”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说。

  “不能动”成为从官员到百姓的共识

  踏入幽静的蜀山古南街,仿佛走进一条紫砂的历史长河,“顾景舟旧居”、“蒋蓉故居”,一块块“文化门牌”嵌在30余家制陶作坊和陶器店旧址的门额上。

  蜀山古南街地处宜兴丁蜀镇核心地段,商业开发“钱景”无限,但这里还有另一重身份——宜兴7000年制陶史的重要节点、紫砂壶的诞生地。

  3年前,古南街东南一地块完成拆迁进入拍卖阶段,多家开发商表现出浓厚兴趣。而这里一旦被开发成商业用房,将与古街风貌形成强烈反差。在几个亿的财政收入面前,宜兴市政府最终作出的决定是:终止拍卖,将该地块建成古南街风貌配套区。

  在宜兴采访,从政府官员到普通百姓,记者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不能动”——他们已形成一种共识:对待历史文化遗存,原样保护就是最好的保护。

  据介绍,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宜兴近年仅叫停土地开发这一项,财政收入就减少了30个亿。

  古城保护,要“护其貌”还要“显其颜”。从2007年到2009年,宜兴在全面摸底调查的基础上,邀请一流规划设计专家对蜀山古南街、宜城月城街和葛鲍聚居地这三大历史街区进行保护规划;完成了徐大宗祠、阁老厅等20多个文保单位的维修方案;修缮了前墅龙窑、周培源故居、徐悲鸿故居等30多个文保单位;新发现文物点470多个,43个古村落民居列入重点资料存档。

  宜兴市对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同和热烈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一项,由市民提供的线索就达17000多条。市委宣传部部长许伟英说,正因为市民的热心参与,政府与市民形成上下合力,宜兴一批历史文化遗存才得以有效保护。

  活态传承,“生活”让城市更美好

  保护古城,不仅要有静态的保护,更要有活态的传承。为此,宜兴对文保单位、陶文化、历史街区进行点线面联动,让各种有形建筑和无形传统串联起来,形成历史风貌、文化内涵和百姓生活形态的有机统一的保护格局。

  在宜城街道月城街,72岁的“东仓箍桶坊”主人彭顺大告诉记者,到他这辈儿,彭家已是三代箍桶。“一天箍两个桶,不多做也不少做,做多了,活儿就不地道了,那是砸自己的牌子。”彭老汉箍桶手艺远近闻名,他始终牢记这一祖训。

  彭老汉所住的月城街,是闹市区一处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巷。为保护好这条历史街区,宜兴市本着“整旧如故”的原则,斥资对老宅旧居进行修缮;同时,对老街实行原真性保护,为留住原住民及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政府努力改善老街居民的居住环境,让上下水逐步进入百姓家庭,对经济困难的手艺人,用低保、补贴的方式保证他们生活无忧。

  走进月城街,你会被老街浓郁的市井气息所吸引。古护城河、古桥、古河埠、古民居,2米宽的街道,茶楼、客栈、木行、竹器行、豆腐店、弹棉花铺等商铺林立,米香坊青团店前排起了长队……老街久远的历史,就这样鲜活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让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

  宜兴在捧得“历史文化名城”桂冠后,没有躺倒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把保护发展古城文化当成了“十二五”的开篇之作。

  在前些时召开的宜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动员大会上,市委书记蒋洪亮态度鲜明:申名不是为了冠名,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发展;拿牌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更高的起点。

  站在这个新起点上,宜兴人开始认真审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命题,达成的共识是:一切的发展都要以保护为前提。在保护上,他们坚持四条原则: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凸显风貌的完整性;体现生活的延续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

  同时,在保护中创新发展。借助古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宜兴已形成了“陶文化游”、“茶文化游”、“宗教文化游”、“民俗文化游”等具有宜兴特色的文化游、人文游。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了紫砂文化,也带动了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创烧于明代的前墅龙窑,是宜兴地区至今仍按传统方式烧制陶器、紫砂的唯一“活窑”。龙窑今年恢复中断60年的“窑祭”,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看,因此而成为宜兴陶文化旅游的一个必去景点。

  “发掘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认识其价值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对传统文化感情的过程。”宜兴市长王中苏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让更多人愿意静下心来,重新认识文化的价值。

  均陶厂原是丁蜀镇重要的陶瓷工厂,污染却很大。市里没有简单地“一关了之”,而是利用原厂房将其建成宜兴陶文化工业遗产地,建了均陶博物馆、均陶大师工作室,让这处污染之地脱胎换骨为文化胜景,更好地凸现了陶都的城市特色。

  “历史文化是过去留给现在的礼物,我们要通过名城保护发展,把这份礼物献给未来。”宜兴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理念与实践,也许能给更多的城市以启迪。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