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大自然恩赐给景德镇如诗如画的山水仙境,让景德镇的瓷画家们得天独厚地受到滋养,因而得以妙造自然。另外,大自然赐于景德镇的优质矿藏,饱含油质的松木柴,丰沛洁净的水质,当地用来配制灰釉而能烧成著名影青瓷的蕨类、芭茅、杂柴多种植物,等等,都说明自然与陶瓷文化对景德镇来说是互为一体的。 景德镇的自然生态与陶瓷文化艺术是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言而喻,景德镇是世界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遗产。
景德镇既是山脉从多、峰峦起伏的山城,也是水城。乃是山水相映之城。景德镇有四条河流和数不尽的溪流,这种发达的水文化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没有的。两者经过大自然的精心布置,造成景德镇乃是真正独特的江南山水绝胜之地。在世界城市当中,如此山水融为一体的绝佳之地是很难找到的。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
由于自然生态良好,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不设防的名镇。沿昌江十多华里上岸有数百条里弄巷道。“陶舍倚岸重重开”显示了其独特的镇上风情。几条水道为景德镇在古代提供了便捷的水运交通。“舟帆日日蔽江来”,瓷土、窑柴等物资通过几条水道运到镇上,瓷器烧成后与浮梁茶叶又通过昌江进入鄱阳湖而通江达海,远播异邦,完成“器成天下走”的使命。
在古代交通主要以水运为主的时代,没有这些水道,是不可能完成大量陶瓷原料与陶瓷成品运输的。这也说明大自然形成的几条水道与景德镇产生陶瓷文化的关系。
从此点来说,景德镇数条河流孕育的灿烂陶瓷文化,与杭州西湖蕴含水文化的深厚程度相比,是在其上而不在其下的。
对此,景德镇人用“水土宜陶”作了简洁的概括。
景德镇在过去从来是不设防的,充分说明其自然生态的优越。现在的景德镇几条河流泛滥成灾,山洪到处暴发,则说明自然生态的破坏。
最近十多年来,景德镇治水采取搞一江两岸的、将古镇包围起来的长期性工程。实际上一江两岸工程,不可能往昌江上下延续搞下去,而且已产生严重的城市内涝,也不可能在另外几条河流实施这一工程。
新华网曾经报道这一工程的一些情况,尽管中纪委以监察部的名义来景德镇调查处理,但是处理不太彻底的。
目前在浯溪口搞的水坝工程,对景德镇长远的生态前景影响是不明确的。此工程虽有国家财力部分支持,还需景德镇大量配套资金,这对于债台高筑的景德镇财政力量来说是不可承受的。
国民党政权曾经在昌江上搞拦水坝工程并没有解决问题,解放后拆除了这些水坝,并大量修建水库才变水患为水利。
当然这是在江西省实施鄱阳湖水利工程大背景下搞起来的。江西省已在赣江上搞水坝,江西某要员并向温总理哀求在鄱阳湖出口的湖口搞大坝,也是有未进行充分论证匆忙上马之嫌。
我们知道,三峡工程论证几十年才上马,尚引来争议不断,在建成运行后已显现出一些问题,何况是如此匆促上马的鄱阳湖水利工程。
实际上鄱阳湖水利工程的复杂性与三峡工程相比是不相上下的。因为,作为中国第一大湖,水系众多的鄱阳湖,其生态系统非常复杂。而且鄱阳湖水利工程涉及邻省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所以说鄱阳湖水利工程的前途也是不明朗的。
据刊载在景德镇日报来自景德镇水利局的消息,景德镇有150座水库失修失效。这是造成景德镇水患的重要原因。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种植的林木被大量砍伐,以及郊区大量水田被占用开发而硬化也是产生水患的原因。
景德镇水利建设首先不是要搞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建设工程,而是维修大量的失效水库,然后再视情况修些水塘水库,在水源地进一步封山育林、保护生态,以防止山洪暴发。不一定要搞得如此大动干戈。因为景德镇就是有洪水也是过程性的,一般是半天到一天的时间,这是山洪暴发的特点。这一点与鄱阳湖沿岸与临长江的九江不同,由于洪水在这两个地方停留经过时间长,还非得搞圩堤和城市防洪长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