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在主持陶业学校时,精心规划建设校舍和配置各种试验场所。他注重数、理、化等基础课程和陶瓷技艺课程的教学,多方聘请学识丰富、技艺精良及资历较深的教员、技师、工程师前来任教。例如邀请留日学生邹如圭教授窑业,聘请日本技师指导辘轳实习。他亲自讲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技术人员。该校是当时全国唯一陶瓷专门学府,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学生毕业后担负全国各地工业试验所和工厂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陶业学校后来再度易名为甲种工业学校后,为了方便学生实习,在康达支持下在景德镇设分校,名乙种工业学校。张浩在原御窑厂西南侧设计建造一座倒焰式八门长方形煤窑,为景德镇千年以来用柴烧瓷改为用煤烧瓷的第一回。
民国18年(1929年)张浩任江西陶务局长时,又在莲花塘北侧建起了第三座煤窑。当时窑型问题与煤质问题,尤其是瓷坯的原料配方适应等问题未得到解决,以致煤窑试烧不尽如人意。民国1 9年(1930年),张浩受命去日本考察窑业发展情况,在日本订购了新式制瓷机械并邀请日本烧煤窑技士来景德镇指导。
之后在陶务局原址开办陶业试验所,负责指导陶瓷工业的科学研究,对景德镇瓷业改良起到先进作用。直到陶业试验所与设在南昌的工业试验所合并后,张浩复到陶业学校任校长。
民国23年(1934年),江西省政府在景德镇设立江西陶业管理局,局址迁到莲花塘畔,并在那里开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张浩受杜重远之聘,在该局任工务科科长兼陶业人员养成所教师。杜重远走后,张浩接任局长。抗日战争爆发后,陶业管理局以及原试验所设备都迁往了萍乡上埠。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成立后,应汪璠校长之聘,年逾七旬的张浩还一度到该校任教。
张浩办学、办试验厂、办试验所,改烧煤窑、采用脚踏辘轳陶车、手动碎釉机、石膏模型铸坯、印花、刷花等新工艺,为1949年解放后的景德镇瓷业生产由手工方式向机械化生产,由柴窑烧瓷完全转向煤窑烧瓷确定了方向。
张浩毕生从事陶瓷工艺研究,培养瓷业科技人才,奠定了现代中国陶瓷工业基础,为民国陶瓷科技革新的开拓者和近代兴办陶瓷教育的先驱。
汤有光,字成卿(1877-1970年) ,民国时景德镇教育家。原籍安徽省太平县。祖父于1853年来景德镇受雇于粉定坯房做工。到其父汤祥本时在程家上巷购置坯房、自行造坯,所制瓷器精细,广东帮瓷商争相订购,在当时瓷业界声誉甚高。
汤有光1903年考取南京两江师范学堂,学习美术、音乐。毕业后回家乡从事教育事业。1916年任江西省第二甲种工业学校分校校长兼总校教务长。以后对浮梁县立陶职与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创办,均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汤有光对釉色釉瓷、仿古瓷深有研究,对日用瓷的新式样亦感兴趣。当时许多人向其请教器型式样等问题。1940年发起成立了震旦公司,经营地方缺少物质。由于当时陶瓷原材料仍为水碓粉碎工艺,杂质甚多。为了提高原料质量,降低成本,曾拟筹办自己发电来精制瓷土,后因筹股困难未能如愿。在陶瓷教育界有较高声誉。
他是国民党行宪后的囯大代表,1949后去了台湾,1970年病逝于台北。
汪璠(1905-1990年) ,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字筱禅,江西省乐平县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先祖为宋崇宁四年(1105年)乐平知县汪路。祖父汪缙曾任天津知县。父亲汪汝梅,1909年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法科,辛亥革命后,历任江西省第一届省议会秘书长,赣省法官养成所教务长,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等。汪璠青少年时就读九江同文书院和上海麦伦书院两所教会学校。1925年东渡日本考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