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设计-唤醒青花古窑的记忆






[日期:2014-04-0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孔德 [字体: ]

   精美瓷器的背后是土与火的传奇,同和山致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的总体设计是一次中国瓷文化与艺术的历史使命设计,使其从简单的陶瓷生产地转化为陶瓷文明的朝圣地、陶瓷艺术的坐标点以及陶瓷生活乐园。既是因地取材的典型,又是一次材料和工艺的升华与蜕变。

  同和山致团队在设计时特意取古窑环境为原型,摒弃寻常的复制陈列展示,运用画框的视觉手法,以二维和三维的搭配,诠释古窑烧制瓷器的整个过程。

  室内的仿古设计也是整体包装的一部分

  制瓷业可能是传统手工业中流传至今最能传达手工情结的一种,在大工业化的今天,从块块瓷石到件件精美的瓷器,流淌在这些制瓷老匠人手里的不仅是被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程序,更珍贵的是一种人们对手工情结的眷恋。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以下简称“古窑博览区”)位于江西景德镇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占地87公顷。沿着碎瓷片铺成的小路前行,粉墙黛瓦、飞檐戗角的江南仿古建筑,展示着庞大规模的、完整复杂的古瓷业体系。在古老坯房里,时间仿佛静止,恍惚间会以为自己走错了年代。然而两年前,这里还因为地处南方雨水较多地区,积水、滑坡、土地流失比较严重,大部分地块处于空置状态,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为零。2011年底,古窑博览区委托北京同和山致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同和山致”)对区域内景观进行规划设计,开始了对古窑博览区千年古瓷文化的脉络梳理。

  不断代的大局设计

  经过勘察,同和山致团队发现,古窑博览区内保留了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等古迹,以及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及陶瓷碎片。项目负责人王超介绍,设计古窑博览区的总体目标是充分挖掘、展现陶瓷与古窑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新手段表达,运用现代人善于接受的方式来阐述历史和艺术,使陶瓷文化与艺术形成新传承、不断代。

  “观窑之貌,呈瓷之彩,亦窑亦瓷”,同和山致团队在设计时特意取古窑环境为原型,摒弃复制陈列展示,运用画框的视觉手法,以二维和三维的搭配,诠释古窑烧制瓷器的整个过程。项目主要设计师孙杰把这种设计手法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空间功能转变,即把传统手工作坊、古窑做新的解读,挖掘空间使用特点,结合新功能需求,使其向新休闲空间转变;二是注重生态地域风格,吸收历史、地域、民俗建筑景观特色,充分运用地域性生态材料,结合人的需求,创造以人为本的舒适空间。

  以这种标准作为总体原则,古窑博览区内的制瓷作坊没有任何现代工业的痕迹,能够让制瓷艺人现场展示完整的制瓷古法。独特的瓷业习俗、古代工业建筑布局和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一一再现,唤醒了千年瓷都对昔日辉煌的记忆。

  规划后的古窑博览区由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建设中)和入口服务区五大功能区构成,历代古窑展示区内有古代制瓷作坊、古老制瓷生产线、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瓷业建筑,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陶瓷民俗展示区以12栋明、清时期古建筑为中心的民俗景区内有陶瓷民俗陈列、天后宫、瓷碑长廊、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内有“昌南问瓷”“木瓷前缘”等瓷文化创意休闲景观;建设中的“瓷生一日”艺术休闲区有瓷尚艺术馆、瓷尚休闲馆等内容。

  废弃材料“窑”身变宝

  “窑变”原为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自然变化,在设计规划中,同和山致团队把“窑变”理念融入空间,引申为具体的设计手法。

  “我们挖掘了空间使用特点、建设材料,结合当地的特色材料——瓷,并用瓷的不同状态——瓷片、瓷板、瓷器、瓷坯,不同花色——青花、黑、白、绿来丰富人们的视觉体验。” 孙杰说。

  入口设计是景区的第一形象,项目团队糅合窑房立面、窑炉、烟囱等古窑元素和瓷器、瓷片、马尾松等综合材料,靠山借景,根据山坡高低形成错落有致的景观,同时起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的挡土墙作用。入口处的古窑柴路和访窑古道分别是进入景区的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古窑柴路主要是针对道路两侧裸露的土方进行的护坡设计。在建造过程中,将修窑时被废弃的窑砖和烧窑用的马尾松进行废物利用,因为景德镇方言中“柴”谐音“财”,因此,柴元素的运用也融入了很好的寓意。背景是一年四季颜色变化丰富的枫香树、樟树和马尾松等乔木,即体现了窑火变化的意味,让游客能在景区入口对景区形成初步认知,在提升入口景观品质的同时满足人车分流的功能要求。

  在标示色彩的运用上,项目团队也别出心裁。王超说:“标识设计原则是置于景区内既能融入整体大色调,也能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古窑给人的印象应该是古朴的,古窑内的大体量砖石窑房与堆叠的马尾松耗材提炼出了浓厚、神秘的色彩元素——土黄,正是这种传统色才能够反映古窑地区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特征。

  从景区的很多细节能看出设计者缜密的心思:葫芦窑是博览区重要的景点之一,结合场地周围手工作坊的体验功能,项目团队将其定义为游客展示个人制瓷成果的区域,并结合窑房、水井、马尾松墙营造金木水火土五行交融的景观视觉感受。水流从井中溢出流向木墙,这样的场景更暗含了水孕育木,木在窑中点燃,烧土成瓷,瓷器又装饰在水井周围的一种循环。

  烧纸完成后的素坯晾晒用的支架,也被用于休憩长廊的设计。“木瓷前缘”休憩长廊位于博览区三大功能区枢纽地,内部提供休息座椅,供游客休息。休憩长廊突出了架构的作用性,融合窑砖、马尾松柴、瓷器等古窑元素,呼应瓷境广场,共同营造瓷境世界。

  设计重在可持续性

  经过两年多的设计改造工作,景区彻底改头换面,接待人次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2013年5月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同年10月,“神奇古窑”宣传片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古窑博览区跃升为江西旅游的重要名片,并成为全国各地旅游景区参观学习的发展样板,其变化之大、景观之美、文化之活、产业之劲、后力之足,折射出规划和设计的巨大力量,走出了一条未来文化遗产的发展之路。

  王超总结,设计师与客户的密切合作,是本次设计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客户在提出设计要求、审核设计以及选材施工的过程中提出重要建议。在后续周边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的战略和方法影响到客户和施工方,自然衍生形成持续性设计的范式。

  材料的二次利用也在这次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孙杰对此感同身受:“窑炉的寿命是有限的,废弃的窑炉形成大量窑砖给本次设计提供了设计的主材,窑砖不同于普通砖石,自身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历史感。同样,瓷都景德镇在陶瓷生产烧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瓷片,多种瓷片结合的设计手法使废弃料得以应用。同时,这些特有元素也是任何地区所不能拥有和比拟的,造就了景观的唯一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