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德化传统瓷雕业期待“破茧成蝶”






[日期:2010-11-09] 来源:厦门商报  作者: [字体: ]

困惑

“鱼和熊掌”难以兼得

  泉州收藏爱好者刘群雄先生说:“目前德化传统瓷雕市场鱼龙混杂,产品结构比较单一,仿造的现象比较严重。尽管有知识产权的法律‘紧箍咒’,但只要模仿者对原创作品稍加改动,原创者很难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近年来的瓷雕‘如意’、‘竹头’以及瓷瓶‘天地方圆’等,遍地开花,到底是谁率先开发设计的?现在已是真假难辨”。

  几年前省级大师柯宠荣、陈桂玉夫妇创作的瓷雕“山鬼”,曾是“中美文化年”出国参展的惟一瓷雕品,一时赢得市场青睐。但时隔不久,市场上处处有“山鬼”的身影,价格也千差万别。近年来苏珠庄、颜松柳合作的“唐韵仕女”,也曾作为高档礼品赠给原国民党主席连战,但不到半年时间,德化街头就站满了搔首弄姿的“唐韵仕女”。而市场上同一类型作品,贵则成千上万元,廉则仅近百元,让人“雾里看花”。

  如今,德化瓷雕技艺虽已获得国家的“原产地保护”,它“润如玉、声如磬”等特性无可比拟。但是,如没有能对雕塑技巧以及前沿市场别出心裁和娴熟驾驭,要一时改变创作的狭隘局面并非易事。

  苏清河介绍,他现在创作的产品有限,且对每件钤上自己印章、刻上名字的作品都十分认真,力求精益求精,只有这样才是对得起自己和作品。现在,慕名而来向苏清河学艺的人不少,但这多少有点“临渊羡鱼”。

  目前,在德化中青年省级大师的20人中,或具备潜力的有柯宏荣、陈仁海、苏珠庄、连紫华、颜松柳、苏友德、郑雄伟、许瑞峰、苏友谊、刘松青等,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缺乏名气但有实力的人。

  一个陶瓷产业大县,传统瓷雕艺术的高级人才相对不足,原因固然有多方面。据业界人士分析:“原因之一是创业者为了生存,由于没有较大的资金积累,他们只好降低作品价格去占领市场,无暇顾及创意、研发,加上被市场指挥棒牵得精疲力竭、难有建树;原因之二是福建各地民间艺人多、评选名额受限,加上参评者的工龄、大奖作品等硬件的限制所致。”

  业界进一步分析:“许多瓷研所一旦缺少市场收入,那就意味着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将面临流失,甚至对行业失去信心;加上目前德化‘潜伏’一些小作坊,大量的低端产品干扰着那些有潜力作品的市场价值,因此造成有潜力瓷艺家的市场空间有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