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岭南特色 陶苑奇葩——石湾陶器






[日期:2017-08-10] 来源:收藏家俱乐部  作者:佚名 [字体: ]

     

      石湾陶器以俏而俗的题材,夸张而传神的艺术手法,富于动态的美感,表现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成为了独具岭南特色的陶苑奇葩。

      变幻多彩、独具魅力

      石湾陶器善仿各大名窑的釉色,尤其以仿钧釉最为著名。其最大成就在于继承了钧窑窑变的工艺,并把它发扬光大,流传至今。“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广窑仿钧以蓝釉窑变著称,在蓝釉中出现放射状白点的“雨洒蓝”(又称“雨淋墙”),犹如丽日晴空中突降骤雨,在蔚蓝中隐现点点葱白;在蓝釉中掩映点点淡青的“翠毛釉”,因酷似翠鸟的羽毛而得名。这两种蓝釉窑变釉多用于瓶类器皿。


      石湾窑的石榴红亦仿自钧红,但釉面带棕眼,出筋或转折处露黄釉,这些特点却为钧窑所无。这种红釉除用于各种器皿外,还用于动物和人物陶塑,泛黄处正巧与动物皮毛肌体的纹理或人物的衣纹相吻合。此外,石湾陶还有仿钧的天蓝、月白、葡萄紫和玫瑰紫(此二种俗称“钧紫”)等釉色。

      石湾陶的釉料分两大类,一种是植物灰釉,另一种是矿物釉。植物灰釉是用普通的稻草灰、谷壳灰、桑枝灰、松木灰、杂木灰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作为基础材料,再根据需要加入河泥、石灰、玻璃等物料组成,加入石灰的为石灰釉,加入玻璃的为玻璃釉。矿物釉是用玉石、玛瑙、石英、石灰、蚧壳、含金属矿物等选择其中的一种或数种经粉碎研磨后再加入金属氧化物颜料组成,称石釉或宝石釉。石湾最著名的蓝釉是以稻草灰、氧化钴、玻璃粉制成的,若不加玻璃粉则会烧成黑色;红釉是以石灰釉为基础,加入硼砂、瓷器粉、白石、玻璃、铜屑等制成;紫釉则在红釉的基础上加入谷壳灰、玉石和少量的钴配制成。正是由于各种植物和矿物灰屑的混合调配,使石湾陶的釉色变幻多彩、独具魅力。

      石湾陶的施釉方法有涂釉、搪釉、泼釉、挂釉、填釉、雕釉、刮釉等多种,因不同器物的需要而采用不同技法,或多种技法相结合,以达到千变万化、艺术效果突出的目的。石湾窑在宋代以后使用的是龙窑。龙窑的优点是造价低、热利用率高,能快速升温和降温。而降温速度快则增加了釉面的玻璃质感,使釉色的温润感得以凸显。石湾陶器基本上是上釉后一次烧成,仅少数是多次烧成。

      巧手塑陶,可作万物

      明清两代是广东石湾窑的繁荣鼎盛时期。明初的石湾窑产品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器包括瓶、坐墩、盘、花盆、花几、碗和文房用具等,和香炉、烛台、观音、佛像、土地公等等,产品受佛教、道教意识的影响较重。从明中期开始,大量出现了以捺塑方法制作的花盆、鱼缸、花凳以及影壁等陶塑产品。同时还出现了琉璃瓦、琉璃瓦脊和琉璃臂脊等产品。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由于社会的变革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变化,使瓦脊需求量急剧下降,因此许多生产瓦脊的艺人和堂号纷纷改为塑造单个陶塑制品,俗称“石湾公仔”,为石湾陶业创出了一片新开地。此时涌现出大批的陶塑名家,如黄炳、黄古珍、陈祖、陈渭岩、冯秩来、刘佐朝、潘玉书、霍津、廖作民、廖坚、区乾、刘传等。

      陶塑类最多表现的是人物,其他还有鸟兽鱼虫、瓦脊壁画、山公盆景等

      人物陶塑的题材有历史人物、传说人物、戏剧人物、僧道人物以及现实生活中各阶层人物,其塑造特点是生动、传神,衣纹衣褶自然而富于动态,手和脸部露胎。

      鸟兽鱼虫是陶塑中仅次于人物的第二大题材,艺术手法结合写实与夸张,根据题材的特点来选择釉色或素胎,力图达到生动传神、动感十足的效果。

      鸟兽鱼虫的题材包括现实与传统的两类:现实的有马、牛、羊、鸡、鸭、鹅、狗、猪、猫、猴、狮、虎、豹、象、鹿、鹰、鸽、喜鹊、鹦鹉、鹌鹑、猫头鹰、兔、鱼、龟、蛇等;传说的有龙、凤、麒麟、饕餮等。

      瓦脊(又称花脊)是装饰在屋脊及其两头的各种陶塑建筑构件,造型包括人物、动物、鸟兽鱼虫、花卉、亭台楼阁等等,多取材于戏剧故事,如“八仙过海”“群仙祝寿”“六国大封相”“杨家将”等。也有少数是以近代史中的大事件为题材的,如林则徐销烟、陈连升父子在鸦片战争中尽节不屈的故事等。

      壁画则多为园林装饰,具有浮雕的效果,题材多为花鸟图案。

      石湾窑“山公盆景”又称微塑,是山水盆景的装饰配件,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石湾窑独有的传统工艺。内容有渔、樵、耕、读、书、画、棋、琴、饮酒、吟诗、观瀑、听涛、垂钓等,多与鸟兽、亭台楼阁相结合。其艺术特点是重形而不强求神,纹理较其他品类简单。

      石湾陶的美,主要体现在釉色和陶塑的神态方面。

      刻划入微,以形传神

      石湾陶塑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人物和动物的以形传神,创作灵感来自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具有平民化的特质和岭南文化的气息,尤以捕捉生活中的动态瞬间见长。

      石湾陶塑艺人之所以能塑造出细腻、传神的动态和表情,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人物和动物的特点、习性、精神状态甚至思想感情都观察入微以外,还与采用特殊的胎泥有很大关系。石湾陶为陶胎,原料有陶泥、瓷泥、砖泥三种,为了加强可塑性,并减少烧裂、变形等问题,还要掺入大约百分之几的河沙。这些原料主要采自周边的东莞、中山、番禺、佛山、三水、清远、阳江、高州等地,其中较常使用的主要是番禺瓷泥、东莞粘土、花都陶泥和本地赤泥。它们或单独、或混合使用,因而胎质和胎色均有所不同。塑造时利用陶泥韧性大、可塑性强的特点,把人物和动物的表情或动作往往塑造得细腻而夸张,使陶塑这一静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动态的美感。如清末名家黄炳塑造的“金丝猫”,胎毛生动自然,双目炯炯有神地直视前方,双耳竖起,尾巴紧张地曲卷,把猫扑捉老鼠前的瞬间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