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首都博物馆和全国25家文博机构共同承办的《千古探秘——考古与发现》展览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了从商代甲骨、周代盟书到古代西域的“微笑”干尸共260多件(套)国内历年出土的文物精品。展览通过对当代考古成果进行实物展示,对遗址、墓葬发掘现场的复原,介绍怎样探寻千古之谜,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看。
地下帝国之谜待解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里有没有将军俑?陵园里除了士兵外,有没有文官?主墓里藏了多少奇世珍宝?究竟有没有自动防盗发射器?秦陵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究竟是什么?始皇帝棺椁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他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史载,秦陵墓葬深“三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墓内奇器珍宝不计其数。是否真有如此景观,仍是未解之谜。
秦始皇陵位于古城西安以东约20公里的临潼县城东骊山北麓,目前探明的面积达56.25万平方公里,共发现大大小小的陪葬坑180余座,陵园之大,世所罕见。“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仅是陵寝系统的一个陪葬,就有如此浩大的气势,更别说陵寝本身有多神奇了……”博物馆的观众对此不无感慨。在首博对“秦始皇陵”未解之谜的网上调查中,网友们各抒己见。网友李蓉表示:“我去参观过秦始皇陵,很壮观,如果地下宫殿也开发出来,一定更加不可思议,但是,逝者如斯,我想还是让先人继续沉睡吧。”
“未知与已知本就是硬币的两面,人类对历史的变迁、对文化的传承是不断地从未知到已知、再从已知到未知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文化应不断交流才能发展,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应该不懈地探索,结合世界其他古老的文明,共同努力、共同解开谜底。”在首博,正在专心致志拍照的严女士如是说。出于对陵寝的保护,我国至今还未发掘秦始皇陵的主墓,地宫的深度、有哪些陪葬品、始皇帝尸骨是否完好等等一系列谜团还有待破解。
微笑公主深不可测
蛋形脸庞、长长睫毛、褐色头发,衣着高贵,头戴白色尖顶毡帽,帽上缀着红色绒线还缚有许多彩色羽饰……在首博的三维全息放映厅里,利用“声光电”技术,一位古代女子正和着音乐翩翩起舞、风姿绰约。谁能想到,她竟是投影器下那位躺在沙滩上的船型棺木里的干尸。她双目微合,有着漂亮的鹰钩鼻,面带优雅而神秘的微笑。她是谁?考古工作者爱称其为小河地区的“索菲亚·罗兰”。
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向西方世界介绍了在中亚腹地发现的这具面露微笑的女性干尸,并称之为“微笑公主”,将埋葬这位公主的在新疆罗布泊地区有1000口棺材的古墓群称为小河墓地。但此后,小河墓地销声匿迹,人们再也找不到这个墓地群。60年后,当这位女性干尸面带神秘微笑再次被考古工作者发现时,小河墓地的重重谜团终于再次浮现。
首博展出的墓地群照片上显示,小河墓地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构成,周围是一片沙漠,表面矗立着各类木柱。“墓地沙丘上,层层叠叠、错乱散落的是难以尽数的弧形棺板,它们大小不一、厚薄不同,总数在140具以上。部分白骨、浅棕色毛发的儿童干尸,尖顶毡帽、尸体裹身的粗毛布、草编小篓散落在棺板之间。”考古学家王炳华如此描述这块奇异的墓地。
墓葬为何要层层叠压?胡杨木柱有多棱形、圆形、船桨形,分别有何寓意?这些木柱为何被涂成红色?周围都是沙漠,为什么这里出现一个墓地?干尸的面部、身体上涂有乳白色浆状物质,是作何用?重重谜团等待着考古学家的不断探索与发现……
葬墓物品谜团未解
展厅的尽头,一些形状奇特的物件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观看。
形似梭的铜构件究竟是什么?它的用途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像人力水车的踩踏板,有人说是重型弩机拉弦器,有人推测是水井上的摇手……首博解说员刘禹说,至今都还无法确定这些器物的名字和用途。
唐代骨刻画的出土,为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唐长安醴泉坊历史的变迁以及唐代绘画艺术,提供了难得的珍贵资料。然而,骨刻画到底用途如何?只是简单的装饰品还是有着其他实际的用途?这给观众带来了无尽遐想,有人认为看起来形状有点像刮痧板,或是大型器物上的装饰品;有人称形状和玉梳相像,不知用途是否相同;还有人猜测这是唐代金银器作坊学徒的习作,可能先在骨片上练习,技术成熟后再在金银上制作。
这些葬墓物品的未解之谜不但引出了观众的种种猜测,同时也在等待着考古学家进一步的研究与发现。
在首博参观的几位考古系学生表示:“考古学中有太多的未解之谜,这是考古学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考古工作的挑战性所在。作为考古系的学生,相信我们今后会孜孜以求不断寻求新的发现,给人们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