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海外需求大量增加。当时不但海外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海外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率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不久前我们山东摄影家协会专程来到景德镇,与当地摄影家一起深入景德镇瓷器作坊,拍摄了大量了瓷器生产的图片,让大家直观的了解瓷器的制作流程,领略精美艺术品的诞生过程。
拉坯
瓷器揉泥:
揉泥工艺。每团泥量均需一致 将揉好的泥团用力摔搭在拉坯饼中央,并把正。然后缓缓向上捧起,使之在拉坯饼中心竖起变得细长。在用手掌徐徐向下压,又使泥柱变成粗短扁平状。如此反复数次揉炼,以消除因摔搭而产生的泥团内应力或细裂纹,也可使揉泥时留下的少数气孔在反复拨高压下过程中得到释放 拉制直形茶杯。 在旋转中用手指将坯体与余泥捏断取下。 拉制瓶型。将泥把正拨高,开口先拉成柱状,再处理成所需的瓶形,最后用直尺或形板将外形修理的更加流畅、光滑 拉制开口大钵 拉制1米大盘 超大型瓶的拉坯工艺。 整坯工艺 。 割底工艺。
揉泥、拉坯工艺:
在拉坯之前,需先将泥房内经过陈腐的泥料取出踩炼,踩炼的第一步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景德镇称“挪泥”。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将泥料中残余的气泡以手工搓揉的方法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以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或开裂。揉泥大约有两种方式:一种类似揉面,泥形呈旋涡状;另一种形似羊头,俗称“卷羊头”,景德镇大都采用此方式。搂泥操作一般是在一条长板凳或平整的青石板(俗称“码头”)上进行,泥凳前低后高,便于用力。操作是与凳面上垫一块白布,操作者骑坐在凳上双手用力揉压泥团,依次将空气排挤出。搓揉成长条形后,竖起压短,进行第二次搓揉。如此反复数次即可。 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且需内外修坯,拉制的坯体均比其他黏土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比,而且还应注意到造型。根据不同的造型,较大的制品还要分段拉制。从在哪个部位分段,可以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
利坯:利头的大小集合式程度直接影响到利坯的好坏和功效,故所有利坯学徒第一步需学磨制利坯刀具,第二步就是根据坯件的大小和形状来修整不同的利头,否则难以达到利坯的质量要求。利坯时陶车运转速度慢于拉坯,大部分刀具的刀口均有明显的齿纹,是锉制刀具时有意留下的,其目的在于增加刀口的锋利程度,以提高利坯功效。利坯刀具均为铁质,在锉制时首先将其放入炉火内烧红,随即取出置于水中急冷,即淬火,然后再锉制。采用淬火工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利坯刀具的强度和硬度,并增强其抗蚀性,以使刀具在利坯时不易磨损,也可减少刀具锈蚀而将铁锈带入坯内。如果刀具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磨损而使刀口变钝,则需将刀具按上述过程重新淬火锉制,以使刀口经常保持锋利。磨制利坯刀具时学坯工的第一道程序,在磨制刀具时,首先要将刀口磨平,使刀具保持刀口平直,利于修直瓶,尤其是板刀;然后再锉磨刀的内面刀口,最后定口时用力留下锉齿痕。通常每个利坯工所用的道具不下十余种,每种均有大小之分。 利坯时对于坯体厚薄程度的控制及其识别方法,是掌握利坯技术和确保利坯质量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依靠技术熟练程度和实践经验来掌握。利坯的作用除要做到外形美观外,也是为了尽可能减轻瓷器的重量,使作品更显精致,同时也减少原料和烧成时燃料的损耗,但过薄的型体易产生变形,故在修坯时应注意不同造型和不同部位的蓄泥情况。蓄泥不当,易导致制品烧成时沉底、凸肚、软塌等变形状态。按一般经验,测定坯体厚薄需用手指上下抚摸并轻轻弹叩,以听其不同部位的响声。为此,利坯时应及时倒出多余的泥屑,随时用手指弹听其声响。坯体较厚者,弹之发出“咯咯”带硬之声;修之中等厚度时,弹之发出“咚咚”之声;高档瓷坯体修至适当薄度时,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薄胎器利坯时,除上述方法外,最后还可采取用毛笔滴水,由口沿直线流下以观水痕。滴水后,坯体受水浸湿,明显地留下一条湿的痕迹,如果修制厚薄不一致则坯体水迹均匀,否则坯体水迹明暗深浅不同,表明坯体不符合要求,需要再进行精细加工。 在利坯之前,坯体的厚度远比成品厚度为大,因此必须为利坯预留充分的余地。
雕刻坯技艺实际上是在古代刻画花装饰基础上发展过来的,其刻坯工具与刻画花工具基本一致。 严格意义的传统刻画花在现今的景德镇已基本上没有人生产。而不同于规整图案化的装饰并具有装饰性绘画效果的浮雕刻坯技术,在景德镇手工制作艺人中已成为一个流行的品类,但所有雕,刻,画技艺的使用却基本上延用传统的方式
第一步:高级师傅先在坯上,用黄篾灰调水做为颜料画完模本(该颜料在窑内高温下完全挥发,不留痕迹)。
第二步:在模本上覆盖毛边纸,将图案印上,再将毛边纸上的图案印到新的坯上。
第三步:工匠用毛笔蘸颜料,按照坯上的线条仔细绘制。
为了保证同一个品种的器物纹饰的一致性,达到精确效果,今天景德镇很多仿古瓷作坊都采用了一种新的复制图案方式。首先由高级师傅根据仿制对象,直接在纸张上画好该器各个位置的图案;再将油印蜡纸垫在图纸上方,用针依照图案线条在蜡纸上戳出小孔;最后将这些留有小孔的油印纸按照不同位置覆盖在新的坯上,刷上广告彩,广告彩透过小孔留在坯上,工匠再依照新坯上留下的图案用毛笔蘸料勾绘填涂即可。这一新的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那些留有针孔印记的油印蜡纸可以多次使用,且复制的纹样更加清晰,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保证同一批次、同一品种的仿古瓷的图案位置更为准确,仿制作品更容易接近原件效果。并且新方法中使用的广告彩为有机物,在高温下亦会挥发,因而并不会影响瓷器最后的烧成效果。
今天的景德镇仿古作坊往往借助油印蜡纸的帮助,准确、清晰地复制坯体图案。高级师傅先在坯上,用黄篾灰调水做为颜料画完模本。在模本上覆盖毛边纸,将图案印上;再将油印蜡纸垫在上方,用针依照图案线条在蜡纸上戳出小孔将这些留有小孔的油印纸按照不同位置覆盖在新的坯上,刷上广告彩,广告彩透过小孔留在坯上。工匠依照新坯上留下的图案用毛笔蘸料勾绘填涂。
景德镇瓷器釉上彩装饰:
釉上彩装饰在景德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装饰门类,产品量大,从业人数也相当多。 陶瓷釉上彩绘材料主要由陶瓷釉上颜料,调色剂彩绘工具组成。传统景德镇的釉上彩绘颜料主要是古彩,粉彩和珐琅彩,近代则以粉彩和新彩颜料为主。由于粉彩装饰工艺较复杂,故以粉彩为代表系统介绍工艺过程。
景德镇大型古窑内部展示
大型古窑分为上下两层 这是下层的情景。
大型古窑分为上下两层 这是下层的情景。
景德镇瓷器德镇的窑炉:
著名的景德镇窑是综合了龙窑、阶级窑和葫芦窑的优点,并参考北方馒头窑的长处,又根据当地的燃料——松柴燃烧温度高、火焰长的特性而修建与发展起来的。它在结构上,不用任何异型砖,没有复杂的排烟装置,也不用任何附属设备,仅以投柴时间及投柴量的把握即可控制适当的窑内气氛和温度。它克服了龙窑及阶级窑尾间不易升温和葫芦窑温差较大的缺点,在我国陶瓷窑炉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现今各博物馆在陶瓷陈列厅有不少建有窑炉的模型及按实景建造的剖面图,基本上只有三种窑型,即“馒头窑”、“龙窑”、“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体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1)窑门:为装卸制品(即满窑与开窑)的出入口,烧成时需将其下部封闭,仅在其上部留一投柴口,供投入窑柴补充燃料用。 (2)窑头区:为燃料燃烧区,炉栅和灰坑均位于此区内。 (3)大肚区:因其位于窑前部最宽最高处而得名,为上等细瓷与高温颜色釉瓷装烧区。此区温度高,烧成温度为
1300~1320℃。 (4)小肚区:位于窑体腰部,其高度和宽度均不及大肚区,为普通细瓷装烧区,烧成温度为1260~1300℃,略低于大肚区。 (5)低温区:俗称“想理区”,为普通瓷器或低温颜色釉瓷器装烧处,烧成温度较前低,仅1170~1260℃。 (6)挂窑口:即窑室与烟囱的交界处,是控制火焰流向、流速与烟囱抽力的部位。 (7)余堂:为烟囱底部空间,是土匣或粗瓷(即渣胎碗之类)装烧区,烧成温度为1130~1170℃。 (8)观音堂:即窑背端弯隆所构成的“佛龛”式空间,从窑头处观其形似庙堂,故称为观音堂以求吉利,用于装烧窑供修窑用。 (9)烟囱:前囱壁与挂窑口上端相接,后壁与窑后墙相连,排烟道位于余堂之上直通烟囱,烟囱为全窑抽力产生的根本。 (10)窑床:为全窑的底衬,与水平线成约3°角,并铺一层紫石英砂,匣钵立于其上,码脚半截入砂,能起到稳定匣柱的作用。
摄影家们在瓷器作坊拍摄
两地摄影家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