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红色督陶官的公仆情怀:赵渊的故事






[日期:2011-11-21]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和洲天籁 [字体: ]

 

  珠山记忆

 

瓷都颂》

赵渊

二十二年返故园, 莺歌燕舞捷报传。 瓷艺欣闻添虎翼, 人民喜庆灭尘烟。

立志改革创新业, 众志成城翻两番。 又是一年芳草绿, 万象更新人胜天。

                                                            《瓷都颂》二

巧夺天工凌宇宙,九龙珠山振乾坤。“四颂”相传称国宝,寰球载誉瓷都新。

 

赵渊是解放后景德镇成为江西省第二个省辖市后首任市委书记,是现代景德镇的开拓者、建立者, 被人誉为红色督陶官。他在景德镇工作期间,留下多少运筹全局、励精图治、果断决策、锐意开拓、雷厉风行的故事和许多道德佳话。几十年来,一直成为瓷都人民传颂不止的话题。至今许多群众都很愉快地谈起他们与赵书记交往的故事。

 

春节是我们民族传统习俗。1953年赵渊到景德镇不久就临近春节了。由于景德镇陶瓷生产的传统季性,很多来自几十里或几百里的农村工人们流传一老话:“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每年的春节期间,瓷厂停工,工人回乡,每天有成百上千的工人,肩挑背驮,冒着寒风雨雪向邻县农村走去。人数最多的是都昌人,大多数要走两天多,才能到乡与家人团聚。赵渊了解到这一情况,召集有关局、市总工会、各企业及基层工会负责人商议,按人数分路线作出妥善安排,重点是做好景市经鄱阳到都昌这一条路的工作。并与鄱阳县领导商量,在鄱阳县田畈街、油墩街的两个区政府所在地设立“景德镇工人回乡接待站”,请他们在食宿、医疗、安全等方面提供方便。两区干部是赵渊的老部下,有求必应,工作很顺利。

在市内,做好每天的安排,有先有后,抽调汽车,收适当费用,供部分行走困难和有家属的工人乘坐。以前步行需要两天多时间,现在坐车只需两个小时,途中又有接待站关照,消息传出,工人们欢欣鼓舞,认为市委领导想的比他们自己想的还周到,解决了年年回乡的旅途之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时赵渊还向工人们许诺: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直接找他。果真有人深更半夜打长途电话问赵政委,说他们有30多人节后回厂,已走到鄱阳油墩街,天雨路滑不好走,要求派车接他们,不然就不能按时回厂生产。赵渊当即让市运输公司值班人员派车去接他们。次日一早,工人们又打电话给赵渊表示感谢,表示一定要把生产搞好,请市领导放心。

(通过春节妥善安排工人回家过年这件事,赵渊与广大工人的感情建立起来了。)

要发展景德镇、建设景德镇,赵渊意识到必须深刻认识景德镇。经过上下沟通,他总结概括全市工作以陶瓷为中心。中共景德镇市委和市政府就是陶瓷市委、陶瓷政府,并成立中共市委陶瓷工作委员会统筹各方。

据赵渊回忆,邵式平省长曾设想,把景德镇建成一个系列化的、完整的现代化瓷都,并担出要用科学手段搞好高精尖产品。赵渊当时曾设想创造出新型的金属陶瓷、耐高温高压的切削刀具瓷、不易破碎的钢化瓷,还有航天需要的特种瓷等等。不过,他意识到这需要几代人的不懈追求和奋斗。

邵式平这位赣东北根据地的创立者,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时期,担任过中共浮梁县委书记与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他对景德镇的认识是深刻的。如解放后在他担任江西省长时,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发展景瓷作为重中之重,以后一直继承沿继到1996年。但1997年景德镇的人、景德镇的市长当了省长后,却将解放后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展景瓷的内容去除,引起景市的省人大代表回来后议论纷纷。

邵省长对景德镇陶瓷发展极为重视。例如,当时江西全省年外汇四万,而搞金水试验时需要四万外汇时,邵省长悉数批给。

(解放后党和国家对景德镇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执政党设立专门的陶瓷领导机构在中国陶瓷史上还是第一次。)

一位网友在《赵渊对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卓越贡献》一文发帖说: 记得第一次知道赵渊这个人,是在80年代中期,听红星瓷厂一位1950年就入党的正直、朴实的老工人说的,自进城以来他一直从事装坯、满窑工种。老人说:赵渊这个人是个好官!50年代末,红星瓷厂搞技术革新时,赵渊带领工作组进厂蹲点3个月,他们来了后,下车间、进窑炉,天天跟我们坯房佬同吃同住,没有一点架子。后来,因为工作因素,我多次到红星瓷厂,期间遇到老人和其他厂部老行政人员,只要谈到5060年代厂里的各项变革,每个人都会带着敬重的语气提到赵渊。原景德镇市人事局副局长吴泉生曾对笔者说过:当时他在红星瓷厂工作,赵渊书记到厂里蹲点抓陶瓷机械化和柴窑改煤窑两项重大改革,与工人一起搞革新,吃与工人一道吃,睡也在厂里,一连数月不回家,带领工人们攻艰克难。终于完成了对景德镇陶瓷和中国陶瓷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项重大改革。赵渊晚年留有一篇重要文章《认识瓷都 建设瓷都》谈到此事道:“当时从市委书记、副书记,到政府领导、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领导,一齐上阵,吃在工厂,坐在窑房。在每次烧窑的关健时间内,通宵达旦地围守在窑门边,眼睛盯着窑火,心里想着瓷器。很多人的眼睛熬红了,嗓子也嘶哑了,真同打仗差不多。我为大家的行为所感动,操作上帮不了忙,就为同志们倒茶,敬烟,备夜餐,搞降温,在烧窑现场与干部工人长夜漫谈,探讨烧窑中的种种问题,向他们学到了不少烧瓷知识,也交了不少老工人、技术能手朋友”。
   
该网友还说: 80年代中后期,他与老市长张烈之弟张松柏、前市委书记杨永峰之长子杨林共事于一个科室,大家闲聊中常提及赵渊,记得张松柏科长曾动情地说过:赵渊对景德镇的贡献确实是很大的!杨林当时也是连连点说:父亲(杨永峰)在家常提及赵渊老书记,对老书记十分尊敬,只要是到北京出差,就要去看望他。
   
他还说: 赵渊老书记是196311月离景赴京的,对我而言,是只闻其人未见其人。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收集建国后景德镇陶瓷生产、发展方面的文史资料,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赵渊老书记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真实、越来越丰满。正如我转发的文章中所提到的,赵渊老书记对景德镇近代陶瓷发展的贡献堪比清代督陶官唐英。我以为老书记不仅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新中国首任督陶官,还是一位称职的父母官。

(赵渊对景德镇陶瓷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创造许多第一:第一所陶瓷院校,第一所陶瓷科研所,第一家远东最大的现代化瓷厂景德镇瓷厂,第一家建材厂景陶瓷厂,第一家电瓷厂,第一个获国际国内五块金牌陶瓷的人民瓷厂青花梧桐餐具…...这是一位老同志写来的)

19548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就发出了《关于在全市工矿企业中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指示》,要求各级领导加强政治教育,亲自领导运动,掀起劳动竞赛高潮。技术革新从改革辘轳车开始。如何丢掉手摇棍,让工人在自动车盘上操作,是当时第一个革新目标。可是,瓷业工人没有机械知识,景德镇历来没有一个机械厂,更谈不上技术员。赵渊一班人就发动工人们自己动脑筋,搞试验。先仿自行车的转动原理,用皮带和链条搞成脚踏的,后来又想到火车轮子用连杆,板车用滚珠轴承,几个轮子联到一起转动、变速等,又请了机械厂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成了每部投资300元左右的又平又稳的脚踏辘轳。在此基础上,进而配上动力马达,实现了独特的机械成型,并在红星瓷厂建成了两条生产线,成为当时技术改造的样板。

青花玲珑碗的机械化生产,也是体现了工人们的智慧和创造。他们一点一滴的摸索,试制了玲珑打孔机,自制了青花花纸,使手工打孔、描龙的慢工细活,成了大批量的机械化产品,几十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短短几年的革新实践,使景德镇的瓷业工人走过了几十上百年的技术进步历程。

接着是用石膏模具压坏。工人们自己动手设计、安装机器,改单刀压坏为双刀压坏。在热火朝天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中,他们点点滴滴地改革技术,提高产量、质量的捷报频传。

匣钵的研究也有提高,由以前的烧几次,提高到烧十几次、几十次。与此同时,一些失传的颜色釉也得到了恢复,形势非常喜人。所有这些,都是科研、生产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

例如,在赵渊支持下,魏忠汉发明金水项目获得省里和中央部门的支持而发展成一家大型企业瓷用化工厂。过去,饰瓷用金多属本金,后来改用金水,但瓷用金水是从外国进口的,成本很高。如果自己能生产,就会大大降低成本。魏忠汉、查鹏于是开始了试制。起初不稳定,不牢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试验,终于获得成功。赵渊曾多次去看望他们,对于试验给予肯定和支持。试制时需购买金属铑,省里又批给外汇购买。国产金水试验成功后,自产自用,每年都需要大量黄金,市里把它列入计划,由国家计委、轻工部审核报周恩来批准。这个问题的研究和突破,激发了各方面人才的研究、创新的积极性,紧跟着瓷用花纸也有很多改进和创新,瓷用颜料也能全部自己生产,于是成立了瓷用原料化工厂,因陋就简地借了天主堂的老房子搞生产,后来与上海一家内迁的印刷厂合并,在东郊新建了现代化的厂子。

广大工人群众在创造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他们意气风发,自我教育,在创造物质财富。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赵渊的指导思想)

王锡良回忆道:“他们在工艺美术合作社是归市委宣传部直管,上班是穿着呢料大衣上班,好神气。”他并说:“艺术陶瓷发展全靠赵渊,因为当时许多工农干部说艺术不能当饭吃,不重视。”当时王锡良大师在陶研所工作,亲见赵渊经常到所里指导工作,对广大艺人关怀备至。王老说:所里的发展全靠赵政委。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红色督陶官  公仆  赵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