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钦教授作品《春满庐山》
何炳钦教授作品《庐山秋韵》
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将至花甲之年。从五岁迷上绘画开始,便与画笔相依相伴,不离不弃50多年,真可谓“丹青不知老将至”。
幼时喜好涂鸦,自负又淘气的我常常将教室的黑板涂满,把家里的墙壁画遍,书本课桌更是被涂抹得面目全非,一片狼藉。为此,我没少受到父母的训斥。“文革”时期,我家受到冲击,窘迫的家境使一直反对我涂涂画画的父亲改变了观念,他说:“在景德镇有绘画专长,将来学门绘瓷手艺应是衣食无忧的。”于是,在学校所谓“停课闹革命”的三年中,我大多时间都用于学画练字,但由于无师指导,进步甚微。
何炳钦教授作品《庐山别墅之一》
何炳钦教授作品《庐山别墅之三》
1969年,我小学毕业,被分配到一所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中学念书。名曰“读书”,实际上,数百亩茶田果园成了我们的教室,日复一日的春采秋耕代替了上课学习。这时,由于我会画刊头和写美术字,被学校指定为宣传员,负责一周一次的黑板报编绘。这样,我不仅免去了不少劳动之苦,也有机会常到学校老师的图书室看看书。感谢幸运之神对我的眷顾,使我有幸接触到一批景德镇陶瓷学院被撤销后散落到我校的绘画书籍,其中一本是我最喜爱的水彩画集,里面收集了肖淑芳、李剑晨、张充仁、吴冠中、哈定等艺术大家的水彩画作品。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有空就去图书室临摹。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便让我偷偷把书借回家。于是,这本画册就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一边临摹,一边试着敲开艺术殿堂之门。
1977年至1982年,丹青伴我实现了人生大转折。我有幸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顺利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陶瓷艺术设计。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我寻师访友,写生研究,创作积累了百余幅水彩画作品。其中,作品《黟山烟云》《鄱湖纤歌》《石钟山晨曦》等入选全省美展并在华东地区巡展,《木芙蓉》也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水彩画》刊物上发表。在改革开放之初,能得到省级乃至国家权威性刊物的认可,无疑是对我最大的鞭策和最高的褒扬。
何炳钦教授作品《庐山别墅之四》
何炳钦教授作品《庐山牯岭秋色》
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教学的需要和对现代陶艺的极大兴趣,我逐渐减少水彩画的写生创作。但我始终无法割舍对水彩画的热爱,每每闲暇之余,常会翻翻水彩刊物,听听有关动态。与此同时,还常打开自己的水彩作品看看,回顾为之努力的丹青之路。
2008年,我将多年积累的数十幅水彩画结集,出版了《何炳钦水彩画集》。2010年,我的水彩画作品《雨润如花开》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现我应《搞艺术》丛书之约,挑选出几幅近期庐山写生和水彩画作品呈上,这是我对大自然的一片真诚,更是我丹心追随丹青的写照。
本文作者何炳钦教授
何炳钦,1955年生,江西婺源人。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市政协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会委员,中国陶瓷工业协会艺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第七届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主席,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景德镇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江西省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1年,中央电视台10套《人物》栏目,专题介绍何炳钦陶瓷艺术;2004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配合景德镇建镇千年,专题介绍何炳钦在陶瓷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