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喝水到饮茶是一次飞跃,表明了生存方式的进步;从饮茶到饮茶享受又是一次飞跃,表明了文化生活的介入。紫砂茶壶的出现和流行正迎合了这个趋势。
紫砂陶艺家张燚作品《合菱壶》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在这个过程中,历代文人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
紫砂陶艺家张燚作品《凤鸣壶》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文人的赏玩:中国士大夫把饮茶视为雅事,茶叶、水、茶具都非常讲究,唐人陆羽《茶经》中对各种茶盏的评判,为文人对茶具的追求提供了依据。苏东坡嗜茶成癖,“砖炉石铫行相随”,将这些沉重之物随身携带,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东坡居士到宜兴一带看见古朴无华的紫砂,自然爱不释手,相传亲自设计了提梁壶。以后从元代高士孙道明到明代金沙寺老僧,从明代大儒陈眉公到清代画家陈鸿寿,无不嗜茗饮而更喜砂壶。文人的喜好追求,对紫砂的风行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紫砂陶艺家张燚作品《仿古如意》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文人的指导:明清的诗人、画家有不少直接指导艺人创作砂壶。相传时大彬善制大壶,听了王时敏、王鉴的意见,制作小壶,更易把玩。清末大收藏家吴大邀名师黄玉麟到家中做壶并提出想法,提高了黄玉麟砂壶的品位。清代金石家兼画家陈鸿寿(曼生)对砂壶制作的指导更具体,设计了曼生十八式,并亲自题咏,使杨彭年的壶艺到了新的境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这些优秀作品,都记录了文人在壶艺制作中的指导作用。
紫砂陶艺家张燚作品《菊蕾壶》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文人的制作:文人直接参与砂壶制作历代都有。明代末年嘉兴人项石损为名书家,虽不是陶业中人,但亲自动手制壶,所制砂壶形质朴而雅,出手不凡,非普通艺人可及。近现代画家、书家、金石向右增大家在砂壶上题咏绘画后再由艺人刻制的很普遍,有不少文人则是自己镌刻,因艺术修养深厚,自然韵味十足,文人气息浓厚。
紫砂壶的胎泥、造型、镌刻、印鉴和传统文化、审美意识、传统生活方式几乎是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其文化价值也正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吸收各种文化养分积累而成的。
张燚简介
张燚 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会员、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
陶都宜兴,紫砂荟萃,“润陶苑”秀立于林。“润陶苑”张氏一门,有女名燚,其父张顺法,其母鲁瑛,皆为紫砂工艺厂著名工艺师,外公鲁玉贵更曾系紫砂工艺厂党委书记,家学渊源,自襁褓即受熏陶。赋乃天生,性是情生,幼时便对紫砂独抱情怀,日益渐深,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遂立志从业紫砂艺术之创作,拜省大师胡永成门下,悉心学艺,更入四川农业大学艺术系进修。
其紫砂技艺逐步精深,出现其独有的艺术风格,作品简练古朴,以高雅见长,能圆能方,注重造型特点与细节处理。近年来,在各类大会展览评选中屡获奖项,深受爱壶者的喜爱与收藏。
2008年3月 《春色满园》捐赠江苏红十字会拍卖;
2008年10月 《线韵》获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设计银奖;
2009年5月 《宝玺》获大连茶博会“银奖”;
2010年4月 《君子风》荣获首届山东茶文化节优秀奖;
2010年9月 《凤鸣》艺术造型获国家专利;
2011年6月 《凤鸣》获首届原创作品二等奖;
2011年11月 《紫砂梨式》被无锡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2年5月 《竹福》在石家庄第五届茶博会传统造型中获制作金奖;
2012年6月 《菊瓣》在河南电视台举办的【我最喜爱的紫砂艺人暨作品】电视网络评选活动中荣获银奖;
2012年7月 《宫灯》被天津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3年6月 《菊瓣》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永久收藏;
2013年10月 《缘古》无偿捐赠给江苏宜兴残联;
2013年11月《事事如意套壶》获在陶瓷行业协会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除了技艺上的成就,她还关注着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09年起先后发表论文《紫砂壶中的艺术气息》、《诗意宫灯 文化神韵》、《线韵之创作漫谈》、《浅谈紫砂壶的创作和创新》等在业内引起极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