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七大家——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
新中国成立前夕,紫砂从业人员只有30余人。1955年1月宜兴紫砂全部生产人员组织起来,计70多人,成立了紫砂工厂,作为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蜀山工场的一部分。195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了七位技术辅导,为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他们各怀奇技,精心创作,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青年艺人,使紫砂陶艺进入了历史发展的空前繁荣时期。
任淦庭(1889年-1968年):
字缶硕 ,又名干庭,号漱石、石溪、聋人、大聋、左民、左腕道人、松道人等。为近代紫砂陶刻名艺人,国家“名牌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出身书香之家,不幸家道中落,只读过三年私塾,15岁就学于宜兴著名陶刻画家卢兰芳,满师后在吴德盛陶器公司雕刻作画谋生。该公司的产品上常有署名“企陶”、“歧陶”的刻款,多为任淦庭所镌。抗日战争期间,流落乡村,以卖画糊口。他师承清末宜兴书画家、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等人,特别注重写意笔墨的线描变化,讲究各体书法、文学诗词、辞章短句,使陶刻装饰与紫砂的艺术风格相协调。
他善于在各种紫砂茶具、花盆、鼎、炉等陶坯上书画雕刻山水、花卉、翎毛等,无不生动雅致。他的陶刻作品独树一帜,影响颇大,是紫砂陶刻技艺全面的民间工艺大师,作品曾被送往前苏联等国展出。作品“渔舟听莺”和“腊梅喜鹊”被南京博物馆收藏。
1955年,艺人归队,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并担任理监事。1956年被江苏省命为技术辅导员,当选为江苏省政协委员。1957年和朱可心、顾景舟等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和朱德委员长同坐一席。1959年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庆典,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任淦庭一生酷爱书画,每天作画不止,留下大量画稿。他潜心研究紫砂陶刻艺术,上承清末宜兴书画,金石家陈懋生、陈研卿、沈瑞田、卢兰芳、韩泰、邵云儒等,下传当今陶刻名家徐秀棠、谭泉海、毛国强、鲍志强、沈汉生、咸仲英、鲍仲梅、冯希亚、邵新和、王品荣、陈凤妹、张赦棠、朱蓉娟等,其紫砂陶以传统风格为主,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画以山水、花鸟、人物、博古图案等为主,尤以梅、竹、兰、菊为胜。书有正、草、隶、篆、钟鼎、甲骨文等种书体。镌刻时以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于紫砂陶上,使紫砂艺术相映成题。奇绝处是能用左手或右手对瓶挥毫落墨,画出相同而对称的花鸟、山水、图案。
任淦庭的陶刻艺术,在我国美术界影响颇大,与许多美术家结为挚友。他如严师、慈父般的对待紫砂陶刻艺徒,当今门徒都已成就。近八旬时,还每日习字作画,对每个艺徒按各人特长,分赠画稿,供学生参考练习,后虽腕力不济,仍以钢笔作画稿。其孜孜不倦的精神,为世人铭记。
裴石民(1892—1976):
原名德庆,宜兴蜀山人。14岁时拜姐夫江祖臣为师,后改名为石民。年少成名,1913年21岁时到利永陶器公司制陶,技艺成熟,仿创兼优。抗日战争前夕,到上海魔术大师莫悟奇的家中制陶,两人共同设计,再由石民制作成种种古雅的器物;盆景上仅盖“悟奇治陶”印章。在上海长达十年之久,先后为几个古董商店专事仿古,颇负盛名。1938年,在蜀山大桥下北厂开设石民陶器店,自做自卖,其间摹仿陈鸣远的作品甚多,精工细作,几可乱真,遂“第二陈鸣远”之称。也因此练就了驾驭各种形款紫砂器的能力,除茶壶外,文房雅玩、杯盘炉鼎、花盆、假山、花果小件等均有所创,形态各异,风格多样。
裴石民做陶,刻意求精,每种式样做几件就要翻新。晚年作品不多,如“石瓢壶”、“牛盖莲子壶”等,多钤“裴石民年七十六制”,并非都是76岁时作,而是晚年创作的标记,盖内印却是真实时间,可见他至老仍壶艺不辍。他善做花盆,在20世纪20年代就很有名,其紫砂小件也很有成就,融进不少童心痴情,如蚕、松鼠树桩、蟹等,行家以一个“活”字来概括其艺功力。裴石民设计以中小件为主,而且常常是每种式样多则五六件少则二三件,如水盂,先后做“金蟾水盂”、“田螺水盂”、“葫芦水盂”、“松段水盂”、“百果水盂”、“金龟水盂”等,不断追求各异形态。用印有:篆文小方印“石民”、圆形阴文印“裴石民”、小篆长方印“裴石民年七十六制”、“七十七老人”、“裴石民年花甲庚制”等。
代表作有:“串顶秦钟壶”、“梅段壶”、“松段壶”、“供春壶”、“圈顶三足鼎壶”、“五蝠蟠桃壶”、“莲心茶具”、“素身圆裙壶”等。
吴云根(1892-1969年):
原名芝莱,宜兴蜀山南街人。14岁即拜汪生义为师学艺,曾与汪宝根、朱可心为师兄弟。吴云根长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曾以挑坯、搬运为生。1915年,由江苏宜兴利用陶器公司介绍,去山西省平定县平民陶器工厂人技师,历时三年,1929年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陶瓷科当技师,也曾在江苏省公立宜空职业学校窑业科担任技师。新中国成立后,在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担任56届成型技术辅导员。宜兴紫砂厂成立后,一大批学子步入紫砂工艺学堂,可谓门墙桃李,极一时之盛。现在著名的制壶名家吕尧臣、吴震、何挺初、葛明仙等,均出其门下。汪寅仙亲沐其教泽,并由吴云根推荐于师弟朱可心身边学艺。他待人谦和大度,诙谐风趣、德艺俱佳,作品如人品,敦厚朴实。
吴云根不仅熟悉成型技术,还能砌釉炉窑,燃木炭烧制炉均釉紫砂器。他的壶艺风格朴实稳重,光润内蕴,擅长筋纹器制作,于仿制传统产品中别抒匠心,巧作变化,推陈出新。
他的“提梁弧菱壶”、“双色竹段壶”、“大型竹提”、“传炉壶”、“线云壶”、“合菱壶”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早在1932年他的传炉壶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获得优秀奖。他的“牛盖洋桶壶”,紫褐色,外观光润可人。这是传统器型,但他做得不俗,整体端正稳健,朴实规矩,有挺拔之势,壶身的圆范、流、肩和盖的弧线过渡都十分流畅,洋溢着一种韵律。
他的作品喜用双色泥表达主体,较多的用竹为题,竹节为壶身,挺拔刚劲,辅以几片小竹叶,舒展有姿,似风中飘动,两种泥色处理,相互呼应,色泽和谐得体。用印有:楷书小长方印“芝莱”、篆书方印“云根”、方印“吴云根制”等。
王寅春(1897-1977年):
祖籍江苏镇江,父辈定居宜兴上袁村。13岁时,拜赵送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为师,学习紫砂陶艺。3年满师后,上门帮窑户当制坯客师。1921年起,因他制坯手艺特好,上海客户向他长期定制各式水平壶,他用印“阳羡惜阴室王”盖于壶底,“寅春”章盖于壶,从而名扬上海。后来,蜀山金石篆刻家潘稚亮刻“王寅春”方章相赠,他宝爱此印,一生一直用这方印钤于壶底。
1934年吴德盛定制销往日本的300套小花盆,因期限紧迫,他率先创用模具制作,提高效率,速度加快,如期完成任务,率先做成了紫砂挡坯的模型,开始了宜兴紫砂陶生产使用模型的先河,这也是紫砂工艺历史上的重大革新之一。1935年,到上海为古董商龚怀希仿制紫砂古董,使他接触明清的紫砂精品,反复揣摩造型特点,研究制作手法,把握住各前辈名人造壶的形和神,成功地复制陈鸣远、徐友泉、陈光明和陈子畦等作者的作品。如“四方鼓腹壶”,壶底款识:“清淡见滋味,鸣远”,盖内钤“寅春”;“玉兰花壶”,壶底款识:“浮玉居,大彬”,盖内钤“寅春”。两件作品,一光一花,饱满生动,几无挑剔。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他不惜抛弃生活用品,却带回制壶样板和特制的工具,为他以后在壶艺上的发扬光大起到很大的作用。返家后仍以制壶为业,制作了销往欧洲的15头咖啡具和销往泰国的洋桶、线圆等造型的壶。为解决生计亦帮窑户制作各式中低档茶壶,这就是盛誉一时的价廉质高的“寅春壶”(他通常只用一颗印章,不论档次高低)。常年制作以高档壶为主,期间也曾制作96头紫砂高档餐具,成为历史之最。
1955年1月参加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成为56届技术辅导员,为政府聘请的七大艺人之一。1956年与吴云根各带一个班作为成型辅导员。1959年、1960年 2次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曾带2批艺徒。多次承制国家领导人出国礼品“13头咖啡具”、“ 5头梅花周盘茶具”,创作“玉签壶”、“八方盅钟壶”、“六方菱花壶”、“纹井壶”。
王寅春是紫砂制作功力很深的艺人,制作茶壶以既多又快又好而著称。他所制的茶壶,造型雍容大方,规矩挺括,光润和洽,口盖准缝严密,令人赞叹不已。王寅春为人朴实,乐于助人,爱徒如子,亲如家人。他以创新品种占领市场,人称“寅春壶”。六十年代王寅春多次承制国家礼品,如十三头咖啡具、五头梅花周盘茶具、八方盅型壶、玉笠壶、半菊壶、六方菱花壶等。王寅春是位多产的壶艺家,光素器、花塑器都带有强烈的个性;方器规矩挺括,敦厚朴实,筋纹器雍容大方,秀美可掬,很难友人企及。王寅春的一生为紫砂工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紫砂历史的长河中将不可磨灭。
朱可心(1904-1986年):
出生于宜兴蜀山镇。原名凯长,自取“可心”,寓意“虚心者,可师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14岁时拜汪生义为师,年轻时擅长花货造型,仿制传统产品独到,其制“鱼化龙”和新创的“一节竹段壶”为窑户看好,声誉日盛。与吴根云结为师友。
1931年受聘于江苏省立宜兴陶瓷职业学校窑业科技工,此间创作紫砂咖啡具。次年,精心制作“云龙鼎”参加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并荣获“特级优奖”,1953年12月“全国民间艺人观摩大会”携作品云龙壶、圆松竹梅壶参展。1959年他以合作社代表的身份参加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世界陶瓷展览。其作品松鼠葡萄壶、松竹梅三友壶被选入“中国工艺美术巡回展”出国展出,并获一等奖。1959年他费时4个多月精心仿制南京博物院珍藏圣思桃杯获殊荣。创作旺盛期,设计制作了如意壶、云玉壶、高峰咖啡具,迎宾酒具、万寿壶、碗梅壶,可心梨式壶等,许多式样成为紫砂工艺陶畅销产品。
1964年他精心仿制陈鸣远包袱壶,达到紫砂技艺炉火纯青的地步。朱可心首创一种壶式,多种装饰的手法,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朱可心是一位不断进取的艺人,作品多洋溢时代气息。壶艺风格浑厚淳朴,法度合宜,善于从自然及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辛勤培育紫砂塑气技艺人才,有潘春芳、许成权、汪寅仙、吴震、曹婉芬、王小龙等。
以上四位艺人因在启动中国工艺纪故而无大师荣誉称号。
顾景舟(1915-1996):
宜兴市川埠乡上袁村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生于紫砂世家,18岁随祖母邵氏制坯。20世纪30年代到上海仿制历代名作,临摹时大彬、陈鸣远、邵大亨之作,如“高僧帽壶”,紫泥调砂,壶底款识:生莲居大彬;仿制陈鸣远的“龙把凤嘴壶”、“竹笋水盂”,分别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收藏。
他抟砂作壶60余年,心摹手追清代、民国诸家,有过之而无不及,每器必精心构撰,出手皆成华章,从而形成了雄健而严谨、流畅而规矩、古朴而典雅、工精而秀丽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寸壶竟有斗米贵”的声誉。其代表作有“提璧茶具”、“上新桥壶”、“雪华壶”、“云肩三脚鼎壶”、“此乐壶”、“如意仿鼓壶”等。198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亲自编着《宜兴紫砂珍赏》巨著,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发行,在紫砂陶史上又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培养一批又一批出色的紫砂艺人。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中国陶瓷大师周桂珍、李昌鸿,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张红华、沈邃华、潘持平等。
如需深入了解顾景舟先生,可参阅徐秀棠、山谷编著的《紫砂泰斗顾景舟》和徐秀棠主编的《景舟壶艺流别录》,两书均于2004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蒋蓉(1919- 2008):
别号林凤,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川埠乡潜洛村的一个紫砂世家。1956年被任命为技术辅导;高级工艺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1岁时辍学在家制坯,20岁不到时,随伯父蒋燕亭到上海学艺,仿制陈鸣远的作品,此时多为花货摆件,如“水红菱”、“小田螺”、“小辣椒”等。
宜兴蜀山紫砂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她带过几批徒弟,人称蒋辅导,为7名技术辅导中最年轻者。她的作品造型,设色逼真,自成独特的风格。当年创作的“荷花壶”、“牡丹壶”,多个媒体报刊专题介绍。1958年创作金瓜壶、菱形壶、南瓜烟缸、大栗杯、竹根等数十品种,批量生产。1973年后,是她创作的高峰期,有“白藕酒具”、“枇杷笔架”、“蛤蟆捕虫水盂”、“西瓜壶”、“荷花瓣杯”等。
1983年,创作更具特色,先后有:百寿树桩壶,玉兔拜月壶,菊蕊花蝶壶,松果壶,双龙紫砂砚等问世。作品《荷花壶》在全国工业会议上评为“特等奖”,并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东南亚等国家制作礼品。
从事紫砂艺术已七十余年,创作的代表作品有:《荷花壶》、《牡丹壶》、《莲花茶具》、《芒果壶》、《南瓜壶》、《莲藕酒具》、《蛤蟆捕虫水盂》等,作品《荸荠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收藏。发表《师法造化,博采众长》的紫砂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