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宜兴第一座隧道窑诞生记






[日期:2014-08-04] 来源:中国瓷网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解放前,紫砂器是一家一户在家里制作,做好后的坯再挑到窑上去烧,那时的窑炉以龙窑为主。解放后,宜兴成立了陶业生产合作社,开始组织集体生产。随着紫砂业的大发展,龙窑的烧制时间长、生产效率低给紫砂器的生产带来不便。1957年,陶瓷公司和江苏省陶研所开始对龙窑进行改革,在平地建隧道窑,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

1960年新工场建造陶都宜兴第一座隧道窑,它以形似隧道而得名。

      1960年,陶都宜兴的第一座隧道窑建好了。但是,建隧道窑需要槽钢、角铁、铁轨等大量钢材。而那个时期钢材特别紧张,于是只能采用“土法”——以陶代钢。可是,一座轨道用粗陶泥做成、燃烧带和烧成带都没有角铁固定的隧道窑,是不能燃烧使用的。当隧道窑建好后的第一次点火时,就在烟囱内用一捆草点了火,看到烟囱冒烟了拍一张照片便结束了。因此,宜兴的第一座隧道窑,实际上是一座只能做摆设,而不能投入生产的窑炉。
      1965年,经紫砂厂领导研究决定,在新工场(现紫砂厂内)重新建一座符合标准的隧道窑,所用钢材由陶瓷公司调拨分配。在克服重重困难后,紫砂隧道窑终于全面竣工并投入生产使用。它的建成使用,大大降低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劳动条件,归纳起来就是“多、快、好、省”四大优点。

隧道窑连续式烧窑方法,适用于大批量的生产。

     隧道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窑炉,具有产量大、质量好,节约燃料,生产效率高等优点。窑炉内设铁轨,陶瓷制品就像一个个小旅客,坐在一部部窑车上,车子首尾相连,形成一串,由油压顶车机的推动,在隧道内行驶,窑的两边设有几对燃烧室,供给窑的热量。制品在窑车上沿隧道运行时,炽热的燃烧气体迎面而来,使制品温度升高,一直升到1300℃~1400℃。

 紫砂器在隧道窑内经历了预热、烧成、冷却的全过程。

     制品在温度和气氛的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及化学变化,终于由泥坯变成了陶瓷器。当这些成品驶出隧道,开窑工人就把它们一个个从窑车上抱下。窑尾一车成品到站,窑头就有一车制品进站,两者是同时进行的,隧道窑就是这样日日夜夜、连续不断地运转着,工作着,烧造出大量的陶瓷制品。  (编辑: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