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紫砂壶为什么要调砂






[日期:2012-03-17]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所谓调砂就是,就是在练生泥时加入了一定比例或粗或细的熟(或半熟)砂粒.(熟砂粒,烧过的紫砂泥,不含化工原料)。

    紫砂壶里为什么要调砂呢?纯的不好吗?调了砂它还是不是真正的紫砂?其实调砂自古有之,其中自然有许多好处。俗话说,泥是肉,砂是骨,行家说紫砂泥泥中有。这个就是紫泥中的石英颗粒,也就是紫砂泥中的"砂"。试想一下,倘若一个人没有了骨身子将会是怎么样的?我觉得泥里调砂就好比炒个小葱拌蛋,你要在蛋里少许加些水调匀,这样炒出来的蛋才更爽口美味。泥中调砂,不是以次充好,更不是偷工减料。

    调砂应该是非常古老的工艺,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开始学会烧制陶器时就知道要掺入一定比例的砂子,因为砂在烧制的过程中是不收缩的,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成品率。同样的,紫砂各泥料的收缩率高低不齐,为了便于成型减少收缩率,提高成品率,在紫砂泥料中是必需添加一定量的粗砂或细砂的。当然泥料和所调之砂必须均匀得当,烧成后壶面感官才能饱满均匀,壶表质感也强烈。

    调砂可以增强泥料的可塑性,制壶过程中泥料如太粗则制作费劲,如太细制作时则易黏手,调入合适的砂方便制壶,烧成成品由于里面含砂,增强了透气性,更利于泡茶。调砂还能提高成品滋润感,有利于调控色泽。纯粹的底皂青原矿其中间夹杂着共生的青色硅砂俗称鸡眼,这些青色的硅砂在烧成以后是呈白色或金黄色。所以我们在看真正的紫砂品中间可以看到金砂显现,不管烧成以后颜色的深浅,里面都可以看见白色或黄色的小颗粒。现代窑炉基本上都是氧化焰,大多底皂青为原矿料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温度较高约在1240度的高温,才能烧透(烧结),颜色呈紫红色或综合色,只要温度略低烧成颜色就会呈土红色偏黄。一个有经验的配泥师父会在保证紫砂质感不变的前提下,在原矿料中添加一些其它原料来改变烧成温度和颜色。例如:底皂青中加入石黄,窑温只需要1120~1160度之间。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烧成温度,而且可以提高紫砂的质感与滋润度。因此我们看见的紫砂制品,同样是底皂青颜色深浅差别很大。底皂青矿料直接成泥对烧成温度要求相对较高,所以以前通常加入石黄或其他泥料(嫩泥),可以降低烧结温度,提高产品滋润感,控制得当可以用来调控色泽。

    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调砂不只是装饰手法,更是工艺的需要!铺砂、嵌砂等才是装饰手法的一种表现!调砂也是市场需要,一开始那些人喜欢纯紫砂,不能有石英,不能有云母,更不能有铁质,甚至用磁铁来吸,后来又复古,兴什么调砂。全是消费者的喜好,决定了制作者的方向。不调砂就烧不出来的壶,绝对不是好泥。市场上的假壶,往往是仿造这种调砂的效果,由此可见一斑,而真正的老壶,调砂确实少见,有的看似调砂实际上是泥料中含砂比例较高加之纯手工炼泥方式造成的.古法制泥表面会有梨皮状的颗粒隐现的状态,是和泥料目数和含砂量相关的,古人不曾调砂,选料更为恰当。经烧制表现为粗而不糙,看着粗旷,而手感润滑,和看到的似乎不一样。而现在的调熟砂是对以前质感的模仿,因为现在泥料含砂量低,目数细,通过调熟砂达到表面梨皮的效果,只是满足视觉上的需要。

    所谓调砂的说法应主要源于今人(包括一些古人,如清代李斗)的误读,今天工艺的利用方法是表面的模仿,以及砂质质量下降下的无奈。古人是选泥、配泥、养泥。矿脉和土层不同,因此目数上才有区别。很多明清老紫泥现在没有了,就是很好的证明。手边如果有几把明清名家老壶的真品一下子就会清楚了。而这些砂作伪者根本没见过,想仿的乱真也仿不出来。古来的所谓调砂,皆为工艺所致!现如今的调砂,是为工艺所控!手工炼制与机械炼制,有本质的区别!机械的介入成就了紫砂批量发展,减少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产率,但从另一个方式,也破坏了紫砂的自然质感状态,刻意的调砂逐渐作为一种工艺孕育而普及了!现在的一些小壶, 做的光亮可鉴,手感润滑,的确得温润之意,但调砂是视觉效果,手感还是一样温润,这是一个基本准则。铺砂的,就不一样了,那是一种包容万物,饱经风霜的胸怀与履历。在壶型的设计上,会与泥性切合,正所谓:粗而不糙,细而不腻,砂砾隐现,并无刺感,符合内涵,不外扬的特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