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紫砂方器的成型工艺






[日期:2012-11-0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紫砂陶艺造型丰富,变化无穷。自明代中期以来,经过历代名工巧匠的辛勤劳动,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式茶壶、花瓶、花盆和陈设品,是我国陶瓷美术中造型最丰富的一个品种。按其不同的形式及特点,可将它分为圆器、方器、筋囊器等三大类。其中方器造型涉及到紫砂陶艺的所有品种。各个时期,各类造型体系均有非常出色的方器作品和名品出现。可以说,方器造型是宜兴紫砂造型中最基本的款式之一。方器是以方形为基本形塑造的一种器皿。它主要运用各种长短直线组成,造型明快、工整有力、具阳刚之气。方器作品讲求“以方为主,方中寓圆,曲直相济”,要求比例协调、轮廓分明、块面挺括、线条平整、口盖紧密、气势贯通、力度透彻。方器茶壶的口盖制作处理十分严格,不论任何方形,随意调动壶盖方向,均需与壶口严密吻合,丝丝和缝,处处贴切。

所谓紫砂方器,主要是针对它的造型呈方形而言,换句话说,凡带有方形的紫砂器具造型,均可纳入紫砂方器造型体系。紫砂方器造型变化众多,古有“方非一式”之说,主要有长方、四方、六方、八方、随方、寓方等几种基本形状。在基本形态的造型处理中,又可以根据高中低,大中小,粗中细演变成几十种不同的方器形态。亦有人在处理时与圆器、筋囊器配合,做到上圆下方,上方下圆,口方盖圆,口圆盖方。也可以做到身圆嘴方,身方嘴圆,或是身圆把方,把圆身方等等。总之,方器造型的变化可以随着作者对形器的设计创意要求进行或圆或方的处理, ( 包含着方圆造型的变化跟筋囊器的有机结合 ) 。

紫砂方器的成型制作方法大体上分为二种。一种是传统的手工镶接法,另一种是模具成型法。全手工镶接就是用泥片镶接,模具成型则是依靠模具用于壶身的挡坯及附件的印制。二种方法同时并用。高档工艺壶一般都采用手工镶接法成型。因为手工镶接成的制品,气度饱满,挺拔有力,神气十足。一般商品壶则采用模具成型法,因为作者功底不足,只能脱离紫砂传统工艺,依赖模具印制。用模具成型的,基本上留有模具痕迹,产品亦不饱满,缺少应有的神气。镶身筒技法的成型原理犹如制衣裁缝的立体裁剪,大多以样板裁切泥片粘合而成,而成型的难度与精确度比圆器造型的拍身筒成型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制作过程中,只要对一部分湿度、曲度掌握不当,或任何一个平面歪斜,便会在烧成过程中扭曲变形,气势全失。镶身筒成型的一般流程大致是:先将泥料切成一片方形泥块,用搭子打成厚薄一致的泥片,以事先用金属片(或塑料片)裁好的样板,按作品的设计尺寸形状,裁出所需形状,然后相接。壶身制作完成后,再制作嘴把,然后按紫砂成型工艺中所规定的严格的操作顺序一一制作,直至完成。方器制作最重视线与面的整体搭配,两者缺一不可。

紫砂方器作品的问世,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宋代宜兴丁蜀镇蠡墅羊角山古窑遗址出土的残片复原件中,其间就有一件《六方高颈壶》的方器作品。该残器现藏宜兴陶瓷博物馆。器显六方形,用泥片镶接法成型,壶嘴壶身的镶接处还贴有一个柿形片子装饰。这件方器紫砂残器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器皿之一,工艺上还是比较粗糙,类似于当时的日用陶制品。明代制壶巨匠时大彬创制的《六方壶》,系一九六八年在江苏省江都县丁沟镇一座墓葬中出土,是紫砂方器有证可考的制品之一。《六方壶》泥色呈赫红,红如胭脂。壶身呈六棱柱形,腹与流均为六棱形,柄出五棱,口盖、钮圆形,方身圆顶,盖为圆形,小圆钮,钮上有对合的半弧纹。《六方壶》的工艺特点是壶片每片宽度不十分规整,棱角不明显,却显得规矩严谨,颇有章法,粗中带细,可见明代的方器制作工艺技法有了很大的提高。时大彬的《僧帽壶》壶身等分为六等分,口沿壶冠成莲花状,莲花瓣胥出为流,整体造型酷似僧帽,棱角突起,线条流畅,口盖紧密,结构严谨,成为紫砂方器器形的传统经典作品之一。《印包方壶》与《龙凤印包壶》于方器中结合塑器创作,先后于壶上塑作印包纹式及龙凤嘴把,布纹褶裥,形体饱满、凤首龙鸣、对称均衡,刚柔相济、韵致怡人,亦是方器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时大彬之后,晚明高手许龙文所制的《砖方壶》可谓是精致大方,是紫砂方器较为成熟的作品之一,这一件作品流传日本,被收入《茗壶图录》一书。同时的另一高手沈子澈所制的《扁方壶》,以端庄大度,便于把玩而为文人雅士所喜爱。陈信卿的《圆角方壶》将传统方器的制作有了新的提高。此壶以方形圆角的形姿发展和创新了方货的造型格局。壶钮从上至下为方形,至壶盖、口沿、上肩部格局不变,自壶上肩部开始演变成圆角,整个壶身寓圆寓方,壶身中央有一贴片合体,均呈弧形外拱状,嘴把稍呈方形,与壶身相呼应。整体厚重古朴,调砂材质颗粒显见,胎体匀薄而古色古香,是明代较有代表性的方器佳作之一。

到了清初,紫砂方器制作名匠辈出。其中高手华凤翔的《汉方壶》造型气势非常稳重,泥片镶接工艺老到,壶腹丰满,壶肩圆纯,工艺制作上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方壶》壶体扁方形,胎色朱紫砂,壶嘴四分之三部位平贴壶身,把圈寓圆寓方,钮为桥梁式,壶盖与壶身浑为一体,口盖严密,壶身素饰如意云纹,气势雄浑、端度沉静、肃穆稳重、清雅而不失古韵。另一高手国瑞制作的《如意方壶》、御制的《珐琅彩四方壶》,形制变化大,难度较高,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可以说代表了紫砂方器相当水准的制作水平。著名巧匠大家陈鸣远所制的《四方鼓腹壶》,继承明代紫砂艺术形式,寓圆寓方,在紫砂方器工艺创新上有了新的突破。《四方鼓腹壶》形体端正、线面流畅、大方得体、敦实厚重。紫褐色砂质颗粒隐现,造型寓圆于方,方圆结合,弯曲流、环形把、四饼底足,结构合理,简练质朴。壶盖鼓出,子口密缝紧凑,盖顶与壶身形制相若,既继承了明代器物造型朴雅,又发展了方器精巧素雅的风格特征。

到了清末民初,紫砂方器继续得到发展。著名艺人黄玉麟创制出《升方壶》 , 制作中在配泥上花了一番功夫,壶身铺满砂粒,被后人称之为“雪花壶”。该壶壶形仿古代农村用以量米的方斗,壶身上小下大,由四个梯形组成,正方形嵌盖,盖上有立方钮,壶流与把手均出四棱。铺砂雪花飘飘洒洒,花落全壶,浑穆莹洁、刚正挺拔,不仅方中见秀,而且清新别致。另一艺人范鼎甫的《汉方壶》用独有的铁砂泥制作而成,工艺精湛,在方器器形中独具匠心。另一艺人胡耀庭专制紫砂方器茶壶,其间有一《砖方壶》,筒炼朴素,古典大方,将紫砂方器的造型工艺,制作工艺大大地推进、发展、提高了一大步。著名艺人俞国良创制的《四方传炉》,可以说是近代紫砂方器制品中影响最大、技艺精湛、名盛一时的佳作。《四方传炉》又称“朱泥大红袍传炉”,为中国送展 1932 年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紫砂作品获优秀奖作品之一。该品精选泥质精纯的大红泥材质制作,烧成火候绝佳、光彩鉴人、肌理滋润、色泽朱红,四方壶体饱满异常,方中寓圆。棱角浑朴有致,底、腹、口规矩而挺拔有力。壶盖微虚且平,与壶肩呈阶梯过渡相切。四足圆鼎将壶体菱空托起,犹有古铜器之古重端庄。三弯嘴自然胥出,把手寓方带圆,壶钮比例适当,做工精致,浑若天成,方圆相济,肌骨亭匀,朗而不俗,秀韵悠长。

当代艺人中,亦出现许多紫砂方器的制作高手和方器名作。壶艺大师顾景舟创制的《僧帽壶》工序十分复杂,结构十分严谨,制作工艺亦十分精湛,可说是在紫砂方器中独领风骚,首屈一指。王寅春跟著名画家亚明创制的《亚明方壶》,型制方正,色泽红润,砂质坚细,浑朴厚实。造型平面大且宽,角纯而韵,线挺而直,口盖方而寓圆,底圈大而称势,嘴直曲而变化,把方而切体,钮洞扁而大气。端庄纯洁,古朴典雅,亦是紫砂方器的传统经典之作。另有高海庚的《伏虎壶》、李昌鸿的《竹筒茶具》、潘持平的《青狮方壶》等等,均以造型稳重,气势大度,制作严谨,工整规范著称于世。顾绍培方器代表作《高风亮节壶》将方器、圆器、筋囊器三类有机结合在一起,加上花货塑器竹型装饰,立意深邃,从而开创了紫砂方器的造型新路。《高风亮节壶》以四排竹节为壶身,参差相间组合,节间生芽,清朗高洁。壶身向下伸出四足,竹枝胥出作嘴作把,匀称自然,与壶钮连体,浑成而合。壶艺家将方器、塑器、筋纹器自然相合,状物抒情,虽整体仍是方器,然为方器的创作提高了新的层面。

紫砂方器作品均同时具有实用和欣赏的双重功能。在美观陈设和实用把玩上,是独具一格的,也毫不逊色于圆器造型茶壶的。从选择泥料到配料,从造型创意到构思,从配样板到成型制作,直至烧成成功。从线到点,从点到面的组合,面面俱到。从工艺上追求完美的境地与效果,从整体上追求刚柔相济的境地和效果,重视线点面整体配合,让方器产生一种中气十足、神采内蕴、外刚内柔、挺括干净的精神呈现,这是需要花大力气、花苦工夫的。在制作方器的过程中,整体上要求布局合理,运用均衡、谐调等艺术法则来处理主体和局部、造型和装饰等关系。设计上讲兖视觉上的美观,触觉上的舒适,使用上的安全牢固,以及搭配上的合情合理等等。成型中要注意线面块的处理,按排得有序,处理得恰当,显示出紫砂方器造型器皿的刚劲、挺拔、端庄、大度。否则某一程序处理不当,作品就显得小气、柔软、懒散、俗称“架子不好”。另外,在整体造型上,细部刻划上要有全面的技巧,包括对泥性的掌握、成型工艺的运用、窑性温度的熟悉掌握等等,才能得心应手,做出高水平的作品来。

紫砂方器的发展充满玄机,亦充满希望。只要兢兢业业、刻苦钻研、巧妙构思、严谨设计、合理布局、精工细作,相信紫砂方器的发展将呈现灿烂夺目、群星闪烁、多姿多彩、创新提高的崭新局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