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双腹龙柄传瓶 隋朝时期 高18.6厘米、口径4.5厘米、腹径6.3厘米
此器两瓶身相联,联接处上伸一杯式口,颈部有凹弦纹三周。釉施及于腹部弦纹以下,有冰裂纹细开片,近底部分及底部露胎。高岭土(瓷土)含铁量较高,经过1300℃高温只能烧成青瓷器,经过控制而降低瓷土中的含铁量,克服铁的呈色干扰,即能烧制成白瓷。中国在北齐时已开始烧制白瓷,但当时烧成的白瓷普遍泛青,说明含铁量偏高,烧制温度偏低,烧制工艺还不够成熟。这件隋代白瓷器,胎、釉已完全不见白中泛青现象。
白瓷长颈瓶 唐朝时期 高22.2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7.2厘米
唐代白瓷生产以北方地区为盛,邢窑在今河北省临城县、内丘县一带,其产品色泽如雪似银,叩之铿锵有声,代表了当时白瓷的最高水平。此外,河南巩县窑烧造白瓷的时间长,产量大,品种多,公元8世纪是其高峰,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和西市遗址曾发现巩县窑的产品。河北曲阳窑烧造白瓷的时代较晚,但其产品胎质洁白,釉色白净光润,晚唐时已取代了邢窑的地位。这件白瓷长颈瓶的造型,在唐代瓷器中实属罕见。
白釉瓶 高14.4cm,口径6cm,足径7.2cm
瓶口外撇,肩下渐收,底足平实。通体施白釉,釉色无杂质,瓶体除肩部刻划两组弦纹外,别无纹饰。
邢窑白瓷传世品以盘、碗居多,瓶类非常少见。此瓶器型虽小,釉面又无刻划纹样,但纯净洁白的釉色,端庄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华贵的气质,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邢窑白瓷以其实用的造型、洁白的釉面在唐代成为最受欢迎的瓷品种之一。唐朝人李肇《国史补》中就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不仅如此,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都被作为地方名瓷向宫廷进贡,并成为最早的贸易用瓷运往海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
邢窑白釉“盈”字盖盒 唐代
胎质白皙密致。通体施白釉,仅子口接触处未施釉。釉层洁白匀净。底部刻一“盈”字,应为唐代内府“百宝大盈库”的简称。是唐代白瓷中的佼佼者。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 高19.2cm 口径12.6cm 足径14.2cm
长沙窑是唐代南方重要的、规模甚大的青瓷窑场,其窑址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铜官镇瓦渣坪,所以又称“铜官窑”或“瓦渣坪窑”。长沙窑始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长沙窑最重要的成就,是最先把铜作为高温着色剂应用到瓷器装饰上,烧出了以铜红作为装饰的彩瓷,这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也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对宋代的钧窑,元明清时期的釉里红、豇豆红、郎窑红等铜红釉产品的问世,都起到了最初的奠基作用。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花人物壶 唐
白釉绿彩枕 高9.5cm,长16.5cm,宽10cm。
枕长方形,圆角,一侧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绿彩绘4朵菱形花纹组合成的大菱形图案,四角又各绘小朵花纹。釉面开细小纹片,底无釉。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花卉纹枕 唐代
此枕釉下彩绘褐、绿色花瓣,色调柔和。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已经比较成熟,采用蓝、绿、褐、黄、红等多种彩料。长方形圆角枕是唐代典型的瓷枕样式。
三彩盖罐 通高23.5cm,口径12.8cm,足径12.8cm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至底,平底圈足。罐盖尖顶,出边,直口,盖与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黄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菱花图案,盖面以绿釉为地,衬以白点及黄道组成的四瓣纹饰。
唐三彩陶器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成果。
三彩双系罐 高12.5cm,口径13.5cm,底径6.9cm。
罐呈扁圆形,口内敛,平底,口外两侧各有一系。器内施黄釉,外壁以绿釉为地,上以白、黄、绿三色点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处呈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