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解说陶瓷上下五千年文化(中)






[日期:2014-08-2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官窑大瓶,宋 高34.5cm,口径9.9cm,足径14cm。

    瓶圆口,直颈,垂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青釉,釉面开有冰裂状纹片,上部开大片纹,近底处纹片细碎。

    官瓷重楷模,精华四海粹,这是《饮流斋说瓷》中对宋代官窑瓷器的赞美。

   


宋 官窑琮式瓶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

   


哥窑弦纹瓶高20.1cm,口径6.4cm,足径9.7cm

    瓶广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颈及肩部凸起弦纹四道,器里外及底心满釉,通体开金丝铁线纹片,底足露胎处为酱色。

    釉面开片原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哥窑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其胎体中含铁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下垂,形成酱口。

   


南宋 哥窑五足洗

    跻身于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的哥窑因窑址至今尚未发现而成为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这件传世五足洗内外施米黄色釉,器身布满深褐色和浅黄色的大小开片,这种因胎釉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的开片被古代文人称为"金丝铁线"。这件作品造型别致,制作极为精美,是一件稀世珍品。

   


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

    


哥窑鱼耳炉,高9 cm,口径11.8cm,足径9.cm

    此炉造型仿商周青铜礼器簋,形轮廓线上收下凸,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两侧对称置鱼耳,下承圈足。炉的外观古朴典雅,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密布交织如网的金丝铁线,使素净的釉面富于韵律美。外底有6个圆形支烧钉痕。

   


哥窑八方碗,高4.2cm,口径7.8cm,足径2.8cm

    碗呈八方形,口微外撇,弧壁,瘦底,八方形圈足,足微外撇。碗里外满施釉,外壁施釉较厚,开片较大,为冰裂纹;内壁施釉薄,开片细小而密集,形成一种无规则的蜘蛛网线,即百圾碎。口沿因釉下垂呈现出紫色,足边无釉,呈铁黑色,俗称紫口铁足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高14.9cm,口径4.6-3.7cm,足径4.8-6.4cm

    瓶仿青铜器式样,为八方形,口微外撇,颈部凸起两道弦纹,两侧各有一筒状圆形直耳,中空,俗称贯耳。腹下部丰满,高圈足微外撇。底足一周无釉,呈黑色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定窑

    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