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耿宝昌谈宋代哥窑






[日期:2010-04-21]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提供  作者: [字体: ]

历代仿哥窑

    自宋迄清,哥窑器在历代多有仿烧,名曰“仿哥窑”或“哥釉”,官、民窑均有制作,传世品不乏其数,而且各具本朝特色。

    元代《至正直记》所提的元代哥窑器确有其物,但与宋器大不相同,其胎体泛松且色灰黄,釉多呈浅灰白色,釉粗较薄,混浊无光,开裂细小纹片,视之似觉火候不够。其特征恰如明洪武《格古要论》所称“成对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实物见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双戟耳炉,以及明早期墓葬出土的成对器物。

    明初仿哥窑瓷与元代雷同,见南京明洪武年间沐英墓出土的哥窑双贯耳长颈瓶,胎色灰黄,质不坚细,月白色釉,釉薄欠光润,开细小片,口部涂茄紫色的黄褐釉为饰,器型倾斜欠规整。扬州市博物馆也藏有明墓出土的与之相同的成对器物,其釉面同上,颇具南京明故宫、凤阳明皇陵等处遗存的明初青白瓷砖瓦之风貌。

    永乐时期的仿哥窑,胎白轻薄,釉肥洁白光润,片纹开裂较大,为景德镇御窑厂的新作品。实物参见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永乐青花莲瓣纹漏斗,其漏管正是哥窑风格。

    宣德时期的仿哥窑器多规整,胎质酥松,色灰黄,釉呈月白灰色,出现大小不等的片纹,釉表虽有同于白釉的桔皮皱纹,但与宋代哥窑釉面特有的酥油光皱绝非相同。器底已书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识,器物时代特点明显。故宫博物院藏有菊瓣式碗、鸡心碗。

    正统至天顺年间的仿哥窑器多为白釉,常有自然开裂纹片。见江苏省溧水县窖藏出土的梅瓶,仍具宣德器之风格。

 成化时期,御窑厂的仿哥窑产品比较独特,习见器少有大件、胎质白细而坚,釉质肥腴晶莹,光亮鉴人。釉色有天青、粉青、翠青、月白和黄色,器口和器足又有不施色釉与涂深浅酱黄或黑褐色厚釉之分,有的极为光亮,有的则无光泽。器底书“大明成化年制”,由于施釉较厚,青花款的透视效果深入釉底,并显黑、蓝之色,有的清晰,有的浅淡隐约。实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双贯耳瓜棱瓶、八方高足杯,上海博物馆藏撇口小足碗(原为北京之物),首都博物馆藏卧足杯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些藏品。1987年,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有花觚、香炉等器。这些发掘品仅是釉肥,却少见明亮,恐是久受土浸或烧制温度不够所致。

   嘉靖时期的仿哥窑器物有大有小,形体浑厚欠规整,胎白略松,釉面有光亮和不滋润现象,釉色有黄、油灰、灰白及淡青。黄釉一般多开大片,灰白釉多开小片,片纹色黑。器口施黄釉或不加色釉,光泽明亮、晦暗兼而有之。器型有葫芦瓶、梅瓶、香炉、桶炉、象耳炉、盆、洗等,多为传世品,炉、瓶也见于墓葬出土物中。工艺装饰采用露胎黑铁色印花兽面、蕉叶纹、耳饰及剔、雕花卉,比较新颖。

   万历时期的仿哥窑器,一般造型硕大圆浑,器体多呈歪斜状,工艺粗糙不规范,白胎,胎体较厚或厚薄不一,釉质肥厚、稀薄兼有,开裂片纹碎小者多黑色,大片纹者多淡红。常见器有梅瓶、撇口瓶、胆瓶、壁瓶、薰、炉、罐、棋子罐、盆、洗、印池、诸葛碗(温器)、葵口碗、菊瓣碗等。器口亦有加饰酱黄或深褐色釉者,藉以表示“紫口”。并派生出哥窑青花,或加赭、白色为图案纹饰。款识有“万历年制玉堂佳器”、“玉堂佳器”、“制”、“福”、“雅”等。传世品较多,亦出土于万历、天启、崇祯时期的墓葬之中。

   清代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继承前朝工艺传统,也烧造仿哥窑器,而且工艺水平大为提高。此时的仿哥窑器造型庄重,胎质坚细而白。釉面坚致,玻璃质光泽性强,有米白、蓝、黄、绿、红、苹果青等色。器型有长颈扁瓶、胆瓶、橄榄瓶、炉、洗、盘、碗等,有的刻“中丞”二字,系为郎窑作品。

   雍正时期的哥窑瓷,系由唐英受命驻御窑厂督陶,集名工匠师刻意仿古制作,摹古青铜尊、罍、注、洗、壶、觚、奓斗等,型制新颖多样,规整秀巧,胎为铁灰色。经火烧结后,外表铁黑或泛油亮光泽,釉质光润,有油灰、灰青及粉青色。由于胎体含铁而具有自然的紫黑色,施釉露骨,故亦能出现“紫口铁足”。此时正值清代制瓷工艺水平的最高时期,仿制作器最为形肖。不过,尽管处理胎釉技艺高超,由于时代所限,仍难与宋哥窑的自然特征相媲美。

  乾隆时还是唐英督理陶务,仍旧继续仿制哥窑瓷。乾隆皇帝虽然屡有谕旨,希望仿制瓷力求逼真,但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工艺上始终未有超越。其工艺、造型、胎质、釉色等基本与雍正器相同,只是釉色基调由灰青发展到灰白、米黄、黄、蓝、绿色。

    雍正、乾隆两朝的仿哥窑器(官窑),都书写青花篆书年款,或受皇帝之命着意仿制不署款器物。

   自嘉庆、道光直至清末,官、民窑依旧烧制仿哥窑,其型拙,胎厚,质白,釉质多松懈肥厚,主色灰白,与早中期作品相比大为逊色。瓶、盆、碗、洗的器足宽厚,往往加涂黑色釉表示“紫口铁足”,或不施釉而露白胎。官窑器写款,民窑则多书刻“成化年制”,涂以黑色。

    综观历代仿哥窑器,其艺术效果无一能与宋哥窑相媲美,充其量只能作为每朝的代表作而已。

    新的启发

   历史上各朝精心仿制官窑、哥窑,到头来却无一能及,近年为弘扬传统文化,先后恢复许多历史名窑,诸如:汝、官、钧、定、耀、磁等,结果仍旧逊于古人。但事出偶然,有开封某工艺品厂,本为数人初创小厂,为恢复北宋官窑,几人小组即着手试制仿古瓷。他们仅以台北故宫藏瓷图版为范,参照摹制,结果成品从造型、胎体、釉质到表面光泽,都基本与传世的宋代官、哥窑觚、瓶类型相同,即便是口边下垂积釉也呈现得维妙维肖,这确是出人意料的效果。

   复制宋官窑器,而效果恰恰酷似传世品中的官、哥之器,这对研究两宋官窑及宋、元哥窑都具有新的意义。据说开封地区不出瓷土,宋时情况不得其详,而今一个小厂却能巧夺天工,可谓一奇。如此看来,传世宋哥、官窑器或许就是出产于这一地区,也未可知。

    结语

   从30年代中期开始,笔者先后接触宋哥窑花盆、葵式洗、锥把瓶、出戟花觚、双耳碗、杯等,迄今所见宋哥窑器约百余件,图录照片也见得很多,遗憾的是本人虽先后两次赴台,但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仍未得全部目睹,也只好企盼来日。符合前述宋哥窑特征的器物,自觉已一目了然。尽管如此,我们还应本着“唯物”的科学态度,不断进行深入了解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宋哥窑器,除宫廷旧藏者多保存完整外,其它由宫廷流入民间之物,则因久经岁月风尘,多呈古老陈旧的自然状态,常常有所破损,其纹片的重色,釉面污垢浸渍的现象及古朴老苍之貌都是难以人为的。如今,哥窑器的化验结果,窑址发掘的进展情况都为古陶瓷学界(包括国外陶瓷学者)所关注,对宋哥窑的研讨可谓方兴未艾。这既是学术研究问题,也是鉴定学的一个课题。在本文中,笔者提出自己经六十年研究的一个观点,即别具特色的“传世哥窑”器就是宋代的哥窑产品,并期待在今后的窑址发掘中得到证实。
【1】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关于传世“宋哥窑”烧造的地点的初步研究》,《文物》1964年6期。

【2】参见《文物》1964年6期“图版三:1、2”。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95年10月特刊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