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绞胎釉盘
宋代绞胎羽纹小壶
宋代绞胎罐
宋代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剧局面,经济关系的变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时间全国广大地区已窑场纷立,绞胎陶瓷生产由原先四个窑场扩大到北方许多地区。根据发表的资料,得知有修武当阳峪窑、焦作的恩村和矿山窑、巩县芝田窑、新安城关窑、禹县钧台窑、宝丰清凉寺窑、山西榆次窑、山东淄博的博山大街窑和磁村窑等。其中,以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较大,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
宋元之后,绞胎陶瓷日渐走向势微,命若游丝,乃至不幸失传。
绞胎陶瓷怎么绞的、怎么烧的,无人知晓。元明清,景德镇逐渐成为全国瓷业的中心,北方窑场总体趋于衰落,传统的绞胎器生产也不例外,后人无法也无心去破解失传已久的绞胎之谜了。
日本当代绞胎瓷
上世纪30年代,日本的小山富士夫撰写《北宋修武窑》一文将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产生了深刻巨大的影响,并成就了一批“练上手(绞胎在日本的称呼)”陶艺大师,就这样,失传600年之久的当阳峪绞胎技艺居然首先在日本复活。
回看国内,经过考古学家的发现,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古窑遗址的瓷器碎片也因此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而独步天下的绞胎瓷技艺在当时却无人问津,更无人萌生复活绞胎瓷的念头。
直到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在一次参观中被两件宋代当阳峪绞胎引起了极大兴趣,并激起了他将之复活的雄心壮志。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与陶瓷企业投入其中。直到2002年4月28日,绞胎瓷在中国终重获新生。
(摘自:长物居美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