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的烧造历史及分期






[日期:2011-02-28]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第二期 (晚唐至五代) 定窑烧瓷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烧制精白瓷的技术此时己经完全成熟,产品胎体洁白,从断面看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及釉面质量虽然仍不够稳定,但光亮莹润、釉色洁白者已占多数。科学测试的数据表明,此时定窑白瓷胎、釉的质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其品质远远高于宋、金时朝的刻花、印花白瓷,其中薄胎白瓷普遍具有较好的透影性。
  这一时期出土的资料也相对比较丰富,其中可供编年排比的纪年墓葬有:河北灵寿县唐景福二年(893年)墓、浙江临安唐光化三年(900年)线宽墓和天复元年(901年)水邱氏墓、河北曲阳五代同光二年(924年)王处直墓、江苏五代吴大和五年(933年)王氏墓、安徽合肥五代保大四年(946年)汤氏墓叭内蒙古赤峰辽应历九年(959年)驸马赠卫国王墓等。此外,1997年曲阳涧磁村晚唐墓群出土的几十件白瓷以及西安火烧壁窖藏出土的“官”字款白瓷,也为研究晚唐、五代定窑瓷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三朝 (北宋早期至中期) 定窑装饰艺术发生明显转变的时期。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定窑己经完全掌握了生产高档白瓷的技术。在此基础之上,除了造型不断变化创新外,开始注重对器物的装饰。这一时朝定窑瓷器的装饰主要以深刀雕刻的莲瓣纹和大朵缠枝牡丹为主,同时也有少量采用针状工具划刻的浅细纹饰。技法与纹饰主要是模仿越窑和耀州窑,装饰风格尚未形成自己的特点。1985年至1987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定窑进行再次发掘,在北宋中期文化层中,出土有刻线遒劲、花纹飘逸、别具一格的刻划花白瓷与纹饰清晰有浅浮雕美的印花白瓷残器。北京丰台辽墓也出土有刻划萱草纹六花口盘。这表明北宋中期定窑装饰工艺处于转型阶段,为北宋后朋刻划花与印花装饰工艺的纯熟与盛烧,为定窑独具一格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开启先河。
  北宋早期纪年墓葬、塔基中出土的定窑瓷器较多,可供编年排比的有:北京辽统和十三年(955年)韩佚夫妇墓、河北定州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静志寺塔基和至道元年(995年)净众院塔基、北京顺义辽开泰二年(1013年)净光舍利塔基、内蒙古哲里木盟辽开泰七年(1019年)陈国公主及驸马合葬墓、辽宁辽开泰九年(1020年)耿延毅夫妇墓、辽宁朝阳辽太平元年(1026年)耿新知墓、此外,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辽宁北票水泉一号辽墓以及辽宁建平张家营子墓、碌碌科墓虽非纪年墓葬,但从墓室结构以及出土的辽瓷看,均具有鲜明的辽代早期风格,故亦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与之相比,北宋中期纪年墓葬出土的定窑瓷器相对贫乏。只有北京丰台辽重熙二十二年 (1053年)王泽墓、江苏镇江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章泯墓以及辽宁阜新大康元年(1075年)萧德温墓。此外,北宋中期可供参考的非纪年墓葬还有北京丰台辽代石棺墓和北京府右街两座辽墓。
  第四期 (北宋晚朝至金代) 定窑的鼎盛时期。刀法流畅飘逸的刻花瓷器、画面繁缛富丽的印花瓷器以及成熟的覆烧工艺,标志着定窑进入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古籍中对定瓷的记载、描述以及国内外博物馆收藏的定窑瓷器,也大多属于这一时期的产品。此时定窑瓷器主要以精美的刻花、印花见长。在早期刻划花装饰的基础之上,定窑的制瓷匠师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薄胎白瓷的多齿刀具刻划花工艺,装饰纹样已臻成熟。纤秀流畅、生动自如的线条充满了动感与活力,而富丽别致的印花工艺不仅将图案纹饰的装饰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起到了规范器物尺寸规格的作用,非常适合大规模批量生产。
  北宋后期出土定窑瓷器的纪年墓葬很少,只有内蒙古昭乌达盟辽寿昌五年(1099年)尚玮符墓和北京西郊辽天庆三年(1113年)丁文遣墓。金代以及南宋时期的纪年墓葬相对较多,有北京通县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石宗璧墓、辽宁朝阳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马令夫妇墓、江苏江浦县南宋庆元五年(1199午)张同之夫妇墓、江西吉水县南宋宝枯二年(1254年)张宣义墓等。此外,曲阳县北镇村出土的3件纪年印花模子和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收藏的3件纪年印花模子也是判定这一时期印花瓷器风格的重要依据。随着今后新资料的不断丰富,相信定窑的分期一定会更加趋于准确、完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