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土耳其的秦泥与中国的瓷器






[日期:2011-06-09]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冯学敏 [字体: ]

  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普宫殿占地700公顷,建筑渗透着浓浓的伊斯兰教文化。 20世纪初,土耳其共和国将这座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皇帝)辉煌业绩的宫殿辟为永久性博物馆。被视为最珍贵的青花瓷器就珍藏在绿荫丛中第二庭院的巨大的古厨房旧址内。 500年来12000件中国青花瓷器,默默地深藏在异国深宫。从13世纪到20世纪,中国出口的瓷器在古老的皇宫内都有收藏,是居中国、德国之后世界第三位拥有大量瓷器的收藏馆。元、明、清、龙泉、景德镇的各种瓷器在这里都有。据中东的神话传说:如食物中有毒,青花盛器就会裂碎,因此奥斯曼苏丹爱用青花瓷食具。苏莱曼一世统治时是奥斯曼的巅峰时期,他下令大量收藏精美绝伦的中国青花瓷器为自己所用。

  在托普卡普宫殿还收藏着250多个破碎的青花瓷盘、瓷瓶。出于对中国青花瓷器的尊重和喜爱,不仅没有被丢弃,而用黄金修补,不少破碎缺口的瓷器都被用金、银架固定、修补。一件14世纪的龙泉窑青花瓶的盖子居然是用全黄金的盖子代替。奥斯曼人认为青花瓷器制作工艺复杂,不仅烧制温度要1300摄氏度以上,瓷石还要加高岭瓷土的二元配方,再在白胎上用钴料绘制后罩层透明釉,且在当时瓷都景德镇烧制,一窑中没有几件成功的,有时甚至一窑中没有一件成功的青花瓷,成功率很低,成本如同黄金。

  托普卡普宫殿瓷器陈列室内有皇室御用瓷5000多件青花瓷器中,更有元朝的40多件,明朝的52件珍品。图案都是藏传佛教和中国古代代表皇权的龙凤纹案,以及汉民族文化艺术风格的瓷瓶。

  珍藏在宫里的明朝青花瓷,虽然在中国烧制,却与元青花瓷有明显不同,大都有伊斯兰教的痕迹,使人怀疑是否在景德镇烧制的。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开始外销贸易的产生,开始从波斯来料加工生产。图案、造形都由对方提供,且从明朝开始已从波斯进口最好的钴料(青花料)由景德镇工匠用先进工艺烧制生产最好的瓷器,在博物馆常看到陈列的波斯人用的水注、双耳瓷瓶、双耳扁水注,就是这时期的外销瓷。在景德镇发掘出来的土耳其人文物中发现:当时有土耳其人直接来景德镇设计、指导、监督生产陶瓷的可能性。这也是中西亚文化、青花瓷直接交融的产物。

  在伊斯坦布尔东南方向100多公里,马尔马拉海对岸的伊兹尼克古城,在街上到处可见到陶瓷的装饰、碎瓷片和类似景德镇瓷窑的遗迹,使人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像回到了长达7年采访过的瓷都景德镇。在一家陶瓷作坊里,陶瓷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这里从15世纪就开始制瓷。在拜占庭期间这里是连接安纳托利亚和东部的主要贸易通道,也是13世纪晚期被奥斯曼占领的第一个中心。伊兹尼克陶瓷早期是仿制中国元、明青花瓷器,制作工艺也相似。18世纪后逐渐形成土耳其文化特点的陶瓷。图案以15、16世纪传统的大自然图案以及国花郁金香等花卉。在作坊里居然看到不少在景德镇陶瓷馆、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处常看到的,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绘在大瓷盘、梅瓶上的被土耳其人称之为“蓝色青花”的青花花卉。

  土耳其陶瓷的发音为“秦泥”,与中国英文发音“china”很像,也有人说“china”是“秦泥”的发音。陶瓷的英文发音也是“china”,据说是源于古时景德镇的地名“昌南”。翻开词典,“中国”和“陶瓷”的英文发音并用。

  因原料当时通过丝绸之路运到土耳其,经过海上丝绸之路遥远的颠簸,那些幸存下来的陶瓷,千年之后依然风采、依然在世人的凝视下,默默地讲述着两个文明古国的精彩故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