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瓷器的源头:从德清窑原始瓷说起






[日期:2011-10-20] 来源:收藏界   作者:雨岚 [字体: ]


  亭子桥窑址在德清县经济开发区龙胜村东山自然村北,是一处战国时期的窑址。考古发掘揭露出7处窑炉遗迹,其中编号Y2是浙江省发掘的第一条保存完整的战国时期窑床遗迹,它的发现,为研究者了解南方地区早期龙窑的结构形态、探索战国时期的窑炉技术等方面,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资料。

  这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各种窑具,也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器,表明此窑主要是烧造原始青瓷器。而在此前发现的浙江萧山进化区和绍兴富盛两地的原始瓷窑址都是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同窑合烧,由于这两种产品所用的原料、成型的方法以及烧成温度的高低都有所不同,使得烧成温度要求较高的原始瓷,有的胎没有完全烧结,玻化程度比较差。而亭子桥窑址以烧造原始瓷为主,就可避免此种状况的发生,说明原始瓷烧制的技术已比较成熟。而从揭露的窑炉遗迹集中分布,而且每部分均有2条或3条叠压打破,表明每处窑炉均经过整修与重建,也说明这里在此之前早已开始烧造原始瓷。

  出土的原始青瓷产品的器型,除一般的碗、盘、杯、盅、钵、盂等日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器型有盆形鼎、盂形鼎、豆、盆、三足盆、盘、三足盘、提梁壶、提梁、镂孔长颈瓶、尊、罐、三足壶、鉴、也等,这也是亭子桥原始瓷窑址与萧山、绍兴富盛原始瓷窑址不同的地方。这些仿青铜的礼器,不仅造型与青铜器一致,往往还贴有青铜器常见的各种铺首,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纹饰极其精美,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仿青铜的乐器器型有甬钟、钩(金翟)、三足缶、悬铃和悬鼓座,造型逼真,制作精良,胎釉质量俱佳,同样也是原始青瓷中的佼佼者。

  德清亭子桥窑址是首次发现的战国时期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器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这次发掘所见产品器类,几乎囊括了近年来江浙地区大型贵族墓,特别是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各类原始青瓷礼器和乐器,如甬钟、鼓座都可在这里找到。表明亭子桥窑址是一处专门为越国王室和上层贵族烧造高档次生活与丧葬用瓷的窑场,据此,发掘者认为,亭子桥窑址已具有了早期官窑的性质,是一处越国时期的“官窑”。

  火烧山和亭子桥的发掘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出土的器物震撼了陶瓷界和考古界。2008年 4月24日至25日,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德清县举办了“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对成熟青瓷与原始青瓷的探讨是本次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次研讨会中的一个焦点是亭子桥和鸿山越国大墓出土的原始青瓷是否已是“成熟青瓷”。

  硅酸盐界一般将界定瓷器与陶器的标准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胎质坚实致密,多数为白色或略带灰色调,断面有玻璃态光泽,薄层微透光;在性能上具有较高的强度,气孔率和吸水率都非常小;在显微结构上则含有较多的玻璃态和莫来石,并施有一层具有一定厚度、厚薄均匀、和附着性较好的玻璃釉。这些外观、性能和显微结构共同构成了瓷器的特征。

  根据这些特征,一直以来,陶瓷界都把浙江绍兴上虞小仙坛东汉窑址的产品认定为中国最早出现的成熟青瓷。在这次会上,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多数产品显得烧成温度很高,胎质细腻坚致,釉面匀净明亮,釉色泛青或泛绿,胎釉结合良好。部分高质量产品已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据此,有人提出亭子桥出土的青瓷已经是“成熟青瓷”,并认为成熟青瓷的年代可从东汉晚期向前推五六百年。

  当然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就提出:“这里的东西的确有比较好的,但是很多还是处于原始瓷的状态。”也有学者认为成熟青瓷的定义比较复杂,这里的产品是否达到了成熟青瓷的标准,还要再进一步研究探讨和进行科学测试。但在此次研讨会上,专家组还是达成了一个一致的结论,他们认为,成熟青瓷是由原始青瓷发展而来,德清火烧山窑址经历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中国古陶瓷学会耿宝昌先生总结这次会议的成果时认为,这次对于亭子桥到底是原始瓷还是成熟青瓷的争论也说明,在原始瓷和成熟青瓷之间尚属空白的家谱里,又添了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陶瓷史和早期青瓷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称得上是重大发现。”

  2009年9月29日,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物局和德清县人民政府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承办的《瓷之源——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成果暨原始瓷精品展》在浙江省博物馆隆重开幕。展览汇集了省内外多家国有文博单位收藏的原始瓷,德清塔山、亭子桥和火烧山窑址发掘出土的原始瓷和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精品在展览上精彩亮相,举世震惊。

  就在展览开幕的当天下午,第二届“瓷之源——德清窑与原始瓷学术研讨会”再次在德清县召开。在此前发掘火烧山和亭子桥窑址的基础上,德清在2009年又调查了60多个窑址。与会学者认为,这些窑址的发现,不仅更加确认了德清作为“瓷之源”的地位,而且还将原始瓷的烧制时间从西周战国时期又往前推至商代,形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年代序列。从商代开始,历经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连续不断,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德清地区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无论是生产时间、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专家们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