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青花卉纹盘》
《龙耳花瓶》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是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皇宫,收藏有1万多件中国瓷器,是中国境外数量最多、深具历史意义的巨藏。其中,超过1350件青瓷,均为13至15世纪龙泉窑所制。那或凝厚泛蓝、或亮如橄榄、或绿中泛黄的青翠釉色,为中国青瓷巅峰之作,令世人惊叹。
龙泉窑创烧于隋唐,巅峰期在南宋,是继越窑、婺州窑之后,又一出自浙江的名窑。如今,龙泉境内发现窑址392处,分布在12个乡镇(街道)、49个建制村和173个自然村,可见当年冶瓷之盛。然而,战乱兵燹,国弱瓷衰。在宋元明如此辉煌的龙泉青瓷,至清末民初虽有陈佐汉等人企图力挽狂澜,但总体已奄奄一息。
1957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轻工业厅长会议上指出:“要恢复五大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起因是之前一些国际友人来华访问时,表示出对龙泉古瓷的极大热情,特别是一位在华工作多年的苏联专家回国时向我国有关部门提出要一件多年仰慕的龙泉青瓷作为纪念品,惊动了总理。
轻工业部发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时任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的翟翕武,二话没说接受了重任。他组织全国的陶瓷专家,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并向著有《中国青瓷史》、《瓷器与浙江》等论著的故宫[微博]陶瓷专家陈万里请教。陈老举起了两个手指,示意一是要找龙泉老艺人李怀德,二是要培养有才干的年轻科研专家。这时,刚从天津大学毕业分配到浙江轻工业厅的叶宏明,作为新中国第一批攻读硅酸盐专业的科研人员,进入了翟翕武的视野。从此,叶宏明开始了与古瓷仿制荣辱与共的漫漫征程。
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篇开宗明义指出:“水火既济而土合”。龙泉青瓷这样的人间绝品,神韵自然来自优质的原料、绝妙的配方以及水火并济的高超技艺,要想恢复生产,一切都需迈步从头越。寻找原始瓷片成为必不可少的开始。翟翕武和叶宏明踏遍龙泉西南地区,终于在崇山之中找到了一些古瓷的原始碎片。叶宏明将其送至上海测试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在龙泉与上海之间,来来回回跑了几十次,研制出多种配方,随后投入建窑、采土、配方、火候、烧制、试验,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原料粉碎、腐熟、拉坯、成型、素烧、上釉之中。
1959年国庆前夕,在陈万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周仁、轻工业部李国桢、浙江美院邓白等多位专家的指导下,叶宏明等人终于迎来金色黎明,经过225个配方的试验和筛选,宛如原汁原味的300套龙泉青瓷出炉了,并摆进了新建成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成为国庆10周年大典的一道风景。
众多陶瓷古籍中,均列哥窑为名窑。其开片有文武之分,与南宋官窑有细微差异,以多有金丝、少见铁线为特色。那冰裂、牛毛、流水、叶脉蟹爪、鳝血等自然纹路气象万千,恢复难度更胜弟窑。叶宏明奋力再攀哥窑巅峰。又是一次次失败!艰难之际,陈万里忍痛将收藏的一只珍稀南宋哥窑瓶,交给他们试验研究。叶宏明发现,哥窑与弟窑的区别,关键在于胎的化学成分,尤其是氧化铁和氧化铅的含量,这对釉色与开片至关重要。其次,哥窑瓷须在1260℃烧成,并快速冷却至950℃阶段。
1963年,哥窑瓷器得以恢复生产。那典型的哥窑裂痕,将青色冰裂成不规则的格形,天然去雕琢。然而,在所有传统文化都作为“四旧”砸烂的岁月里,青瓷研究被迫中止了。叶宏明辗转难眠,日日躲在帐子里看书。久而久之,恢复与龙泉窑紧密相关的南宋官窑瓷器,成为他的又一个梦想。
“文革”结束后,叶宏明“重操旧业”,带上一把锄头,去杭州宋城遗址附近寻找烧制南宋官窑必需的紫金土。一次又一次地“掘地三尺”,终于,在一个暴风雨之日,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叶宏明,发现脚下有一股紫水流淌,他顿时兴奋不已,顺水而上,在石隙间,叶宏明与紫金土历史性地相遇了!不久,紫口铁足、釉色莹澈、开片似哥窑又别于哥窑的南宋官窑瓷器,在叶宏明的主持下烧制成功。
在主持龙泉青瓷和南宋官窑名瓷的恢复之后,叶宏明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和其他专家一起,创造性地研制出哥弟窑结合、青瓷彩绘等多种产品,如免烧瓷、变色釉、香味釉和彩陶等。从弟窑、哥窑,到南宋官窑瓷器,再到产品创新,叶宏明一刻也没有忘记泥土的质朴、炉火的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