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的外销有着久远的历史,其贸易线路主要有北方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汉代,我国就开始了和东南亚、印度等地的海上贸易。唐代的经济、文化和艺术在当时的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而海外贸易在政府财政中所占的比例一直较低,所以陶瓷的大规模出口还没有形成气候。尽管如此,从海外已经打捞出水的唐代陶瓷,也足以震撼世界陶瓷界,在已经打捞出水的唐代黑石号沉船上,发现了六万多件中国唐代的瓷器。
宋代是我国海上贸易的繁盛时期,也是陶瓷之路形成和蓬勃发展的时期,瓷器已经代替丝绸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而海上贸易的瓷器数量是惊人的。
元代的海外贸易虽然被官方垄断,但商品的出口仍然如火如荼。元代统治者充分认识贸易对国家财政的好处,由于元代疆域的广大,陆上的贸易从北京可以直达巴格达,而海上的贸易也可以从福建的泉州到达波斯湾地区。现在保存于土耳其博物馆和伊朗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就是那时运抵西亚的。
明代对海洋的感情是复杂的。虽然明代首都的北迁和倭寇的骚扰使得明代中后期的海上贸易受到相当的影响,但是,海上贸易的巨大利润诱惑一直刺激着民间瓷器的出口,官方的禁止或开放,使得这种贸易或者以合法的方式或者以走私的方式连绵不断地进行着,其规模之大,使得日本市场、东南亚市场和欧洲市场充斥着中国的瓷器。
清初我国瓷器的海外贸易有着一个很好的势头,出水的清初瓷器可以证实这种民间的瓷器贸易。然而,康熙二十三年后的长期海禁中断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头。虽然民间的瓷器贸易还在悄悄地进行,但已经不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流。清代中晚期,虽然还有着大量瓷器的出口,但瓷器的制造技术,已经外泄,我国瓷器生产也已经走入下坡路,中国瓷器独占世界市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汉至清,我国外销的陶瓷以数十亿计,在航行于我国南海、黄海、印度洋、太平洋甚至大西洋的古代船舶,只要有万分之一因战争或自然的因素沉没海底,累计的数量就是十分惊人,所以说,海底不仅会出现数量惊人的我国古代陶瓷,更有可能发现以往从没见过的古代陶瓷器皿和古代陶瓷品种,它们的发现,完全可能改写中国陶瓷史,使中国陶瓷史更全面更完整。
“南海一号”右侧中部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福建德化窑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窑绿釉器。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
“南海一号”出水的浙江龙泉窑系青釉印花菊瓣纹盘
"南海一号"出水宋德化窑白釉印花连珠纹执壶
“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最多,其中闽南瓷器占据了一大部分。除了大家熟悉的德化窑,还有不太广为人知的漳州平和窑、泉州磁灶窑,制作最精美的当属德化瓷。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化瓷器就已经产生,而且很快就大量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对外贸易的珍品。德化瓷品种繁多,其中有一种称为“猪油白”的德化瓷,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
从水下发掘出的闽南窑瓷,不仅有龙凤花鸟等充满中国特色的图案,还有充满西方味道的几何图形等,这说明当时的闽南已经能够吸纳融合外来文化,并把它应用到瓷器制作中。这些瓷器的器形有酒壶、酒杯、碗、碟等,大多是一些民用瓷器,它们的器形一直影响到了明清时期的闽南民用瓷造型。专家指出,厦门博物馆所藏的一些明清德化窑瓷器中有些造型和“南海一号”出水的极为相似。可见,“南海一号”的器物成了闽南文化追根寻源的根据。
“泰兴号”沉船古瓷
呈现出东西方文化相结合特点的克拉克瓷器
在和陶瓷相关的古代船舶中,“克拉克号”也许在世界上最为出名了。“克拉克”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不仅是一艘船的符号,而且是一种瓷器的符号,它是特定年代特定纹饰的一种瓷器的符号,在陶瓷界,只要一说“克拉克”瓷,人们就知道,这是指一种典型的青花瓷器,它的器型包括盘、碗、瓶等等,其中以宽边的青花瓷盘最具代表性,这种青花瓷盘往往盘心是蓝底的装饰性的主体纹饰,而盘沿绘着开光的各种青花纹样。这种青花瓷盘的生产年代为明晚期至清初,或者称之为十七世纪的典型青花瓷器。在日本,把这种青花瓷器称之为“芙蓉手”。
从“黑石号”沉船上打捞起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黑石号”是一艘著名的阿拉伯沉船,它沉没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因为在出水的长沙窑瓷碗中有唐代宝历二年的年号,宝历二年为唐敬宗年号(826年),所以沉船的年代被确认为9世纪上半叶。打捞时,黑石号的船体基本保存完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阿拉伯沉船,它的发现和打捞,证明了在唐代,中国和阿拉伯地区,已经存在直接的海上陶瓷贸易,这是“海上陶瓷之路”的直接证据。1998和1999年间,德国“海底探险公司”将“黑石号”打捞出水。这艘满载货物的阿拉伯沉船,上面发现的唐代瓷器多达67000多件,船上所载的长沙窑瓷器和金银器已经引起极大的关注,而三件完好无损的唐代巩县窑烧制的青花瓷盘更是引起陶瓷界的轰动。
“碗礁一号”出水的青花瓷
“碗礁一号”是2005年6月被我国福建省渔民在平潭碗礁附近捕鱼时意外发现的一条清代康熙年间的沉船,同年的7月6日,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并命名为“碗礁一号”。碗礁一号的出水对中国文博界的冲击是巨大的!它使我们对清代早期瓷器有了新的认识,对清代早期瓷器的釉色、光泽、纹饰和器型,都应该重新作出新的判断,否则,极有可能将真东西说成假东西。
“新安沉船”出水瓷器
1975年5月,韩国渔民在新安外方海域偶然打捞出了大量中国青瓷,从而发现了元代的“新安沉船”。1976年至1984年,韩国考古界对这艘沉船进行了发掘,并最终把它打捞上岸。在这条元代中国的沉船上,总共发掘出了两万多件青瓷和白瓷,两千多件金属制品、石制品和紫檀木,以及800万件重达28吨的中国铜钱,目前韩国在木浦建立了博物馆展出新安沉船及其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