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沉船整体打捞出水
“南海1号”仿古船
“南海1号”沉船被确定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中的一种船型,为中国“四大古船”之一,是福建、浙江一带沿海尖底海船的通称)。它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从船载货物推测沉船年代应属南宋中晚期即13世纪中早期。从船上发掘出的非贸易性质个人携带物品分析,“南海1号”满载货物,从我国东南沿海港口装货后,在前往南亚、西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
“南海1号”沉船船舱内,瓷器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堆放方式是南宋远洋商船的典型特征。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在一艘宋代商船中打捞出200多件瓷器。考古界认为可能与海上丝路有关,引起世界瞩目,该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Ⅰ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水下考古调查。
2001年4月,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4年初,“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
2007年4月8日,“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工程正式启动。
2007年12月,“南海Ⅰ号”沉船有望浮出水面。
2007年12月21日,“南海Ⅰ号”古沉船起吊,次日上午,在现场举行“南海Ⅰ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南海Ⅰ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水晶宫。
2011年3月底,开始对古沉船“南海Ⅰ号”第二次试发掘,本次试发掘主要目的是确定船首和船艉的准确位置,并采集水、泥和沉箱等标本进行试验和测算。
2013年11月28日,“南海Ⅰ号”的全面发掘工作启动。
2014年5月15日,“南海Ⅰ号”经过整体打捞、两次试掘,现已进入船体正式发掘阶段,上层淤泥即将清理完毕,松木船舷和一匝匝瓷器、铁器已清晰可见。
2015年1月28日,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
截至2016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白瓷器和绿釉器
“南海1号”沉船上的福建磁灶窑绿釉器
出土文物中最多的是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其中的景德镇窑青白釉婴戏纹碗与江西出土南宋嘉泰元年(1201)“青白釉婴戏水纹碗” 南宋中期纪年瓷相同,酱黑釉和绿釉器物的大部分为福建晋江磁灶窑土尾庵、蜘蛛山等窑址的南宋晚期产品,部分器物也与南宋晚期的“华光礁Ⅰ号”等沉船出水文物一致,据此推测该沉船年代应属南宋中晚期(13世纪中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