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0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报社举行每个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这个活动对全国的文物保护工作和考古学研究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谓新发现,是指这项考古发现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之外,还要在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上具有新的内容信息和新的认识。
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
贵州盘县大洞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城珠东乡十里坪村
发掘单位:中科院、六盘水市和盘县文化局、贵州师大、贵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
盘县大洞遗址是一个发育于厚层灰岩中的巨大的溶洞,洞口宽55米,高约40米,主洞1,600米。进洞即为一个大厅,长220米,平均宽约30米,洞因其大而得名“大洞”,是中国南方新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化石标本,找到了此前清理和采集的文化遗址对应层位依据,获得4颗古人类牙化石、2,000余件石器制品和近万件动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古人类文明遗物,这是目前贵州已发现的最早的文物遗品。
大洞石制品显示的修理台面技术在中国南方旧石器工业中并不多见,可以和非洲、欧洲同期文化作比较研究;大洞遗址的文物遗品和原始生活面保存了弃置时的状态,包含着丰富的潜在信息,大洞的第四纪堆积物丰厚保存完好,为建立华南第四纪洞穴堆积标准剖面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盘县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和旧石器时期洞穴遗址,在世界旧石器中期遗址中实属罕见。
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江苏省高邮市一沟乡龙虬镇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龙虬庄遗址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距今7000--5000年。发掘面积1335平方米,清理墓葬402座,出土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原始艺术品,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稻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我国文字的产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虬庄遗址所揭示的独特文化风貌,被确认为填补江淮考古学文化区空白的龙虬文化,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性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摇篮。
浙江余杭莫角山良渚遗址大型建筑基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发掘地点:浙江省余杭市瓶窑镇莫角山
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莫角山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30余万平方米,最高处1.2米,土层厚达10.2米。现可见人工堆筑的3个土墩,呈三足鼎立之势。南为乌龟山,北名小莫角山,东谓大莫角山。从发掘的1400平方米中发现大片的夯筑基址和大型柱洞遗迹,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一个中心城址,是良渚文化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山西大同晋侯邦父及夫人墓
时代:
发掘地点:
发掘单位:
内容暂缺!
湖南长沙国王后“渔阳”墓
时代:西汉
发掘地点:湖南省财经高等专科学校
发掘单位:长沙市文物工作队
“渔阳”墓占地20余亩,面积达10000多平方米,由一座主墓和三座丛葬坑构成。主墓为带墓道的岩坑竖穴椁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长37米,现存墓口长15.98米,宽13.10米,封土堆至墓底深16米,封土堆厚约5米。现存墓口至墓底深度达10米,距上口下2米,尚保留一层台阶,台阶宽1.3—1.4米。台阶以下墓壁四周至墓底逐渐内收,形成状如斗形的墓坑室。墓壁光滑平整,经过人工拍打修治,并有用火灼烤的痕迹。墓道与墓室相接处发现一对木骨泥胎的“偶人”,身着彩绘,头插鹿角,跽坐于竹垫之上,两臂平伸,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偶人”。主墓室分为内外二层椁室,外椁四周用400余根短木枋层层环绕,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宛如一座“地下宫殿”。该墓由“梓棺”(棺柩)、“便房”(棺房或称内椁室)、“黄肠题奏”(短木枋)、“外藏椁”(回廊)等部分组成,这一整套埋葬制度正是《汉书》中提到的“天子之制”。自东而西环绕主墓分布的丛葬坑有3座,一号坑为庖厨坑,内置大量陶礼器和日用陶器。二号坑形制独特,为凸字形,推测为车马坑,但未发现车马痕迹,仅在底部发现了三个锈蚀难辨的铁环及几块类似木器彩绘颜料的痕迹。三号坑为陶牲俑坑。
据考证,长沙王后“渔阳”墓在历史上两次被盗掘,前一次是汉代,后一次在唐代。虽然两次盗墓使随葬器物遭受严重破坏,但仍然保存了一批相当珍贵的文物,出土的金、玉、铁、玛瑙、漆、竹、木、丝织品及陶器等各类文物,总数超过2000件。该墓出土了三件五弦乐器,其中一件长117厘米,宽11厘米,高6厘米,琴身修长,琴首状如桃形,保存基本完整,有关专家认为:此三琴造型优雅别致,国内罕见,是研究我国音乐、器乐发展史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另一件文房用具——漆盒砚台,亦堪称稀世珍品。砚石为圆形,嵌于漆盒中,漆盒旁侧还备置墨块和笔槽,装饰精美,构思奇巧,十分少见,堪称汉砚中之佼佼者。在内椁及棺盖板上发现玉璧、玉瑗23块,最大的一面径达25.9厘米,两面皆刻龙纹、蒲文,质地上乘,雕工精湛。通体经高温烤灼,璧体上还发现鎏金余痕,这一特殊的饰玉工艺尚属首次发现。墓坑中还出土了一批造型生动古朴,极富生活情趣的陶牲俑。还发现了一批刻划、钤印、书写在题奏木、棺椁、封泥、器物以及竹笥木牌上的文字,初步估计约有数千字,为研究该墓提供了有力的文字资料,其中漆器上的“渔阳”二字和“长沙后府”封泥是推测墓主身份的重要依据。此外,该墓还出土了数量不少的植物果核、果皮以及动物骨骼。盗洞中发现的两柄铁口木插,其中一把保存相当完好,是研究汉代农业的重要物证。
西汉长沙王室“渔阳”墓是目前湖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西汉王室墓,也是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屈指可数,保存完整的汉代诸侯王室墓地之一。从该墓的历史年代和葬制规格来看,它比马王堆汉墓的历史要早,档次要高,开发价值要大。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三窟遗址
时代:北魏
发掘地点:山西省大同市云冈东部窟群区域的最西端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崖高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中上部凿12个长方形石孔,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为有一佛二菩萨雕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这些雕像体态自然,衣饰流畅,面容丰满,是隋唐时期的衣冠服饰和造像风格,为北魏以后加刻的作品。
江苏扬州唐城遗址
时代:唐代
发掘地点:江苏省扬州市老城区西北郊
发掘单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文化局
扬州唐城遗址以蜀岗上、下分为衙城和罗城,规模很大,仅次于京城长安、洛阳,是中国东南地区著名的唐代城市遗址。唐建中四年(783)淮南节度使陈少游深沟高垒修筑广陵城,乾符六年(879)淮南节度使高骈“缮完城垒”。唐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个部分,城周长20公里。子城筑在蜀冈之上,在吴王濞城、东晋刘宋广陵城、隋江都宫城基础上修建,为官府衙署集中区,也称牙城或衙城。城周长6850米,面积约2.6平方公里。城墙为土筑,仅城门及拐角附近包砖砌, 夯土城垣遗迹迄今保存完好,有的地段高出地面10米左右。城外有濠。子城四面各开一门,城内设十字街贯通四门。南北大街长1400米,东西大街长1860米,街宽10米左右。南门是子城主要城门,为“一门三道”结构,中间门道宽7米,两侧均宽5米,是与罗城通联的唯一通道。 罗城筑在蜀冈之下,为居民区和工商业区,今市区位于罗城内东南部,唐代罗城内的古迹及 城墙已毁坏,地面仅存一段高出地表约2米的北城墙夯土残垣。罗城呈长方形,南北长4300米,东西宽3120米。历史遗迹、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从中可领略唐风古韵,唐文化的风采和唐代扬州文明。登城墙阙楼,俯视扬州城十里秀色美景,远眺江南吴楚诸山的佳处,品赏唐代文物精品经幢、八角石桂。延和阁内,可以欣赏到扬州唐代出土文物精华,了解扬州历史文化,令人顿发思古之幽情。
江西丰城洪州窑窑址
时代:唐汉
发掘地点:江西省丰城市
发掘单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丰城市博物馆
洪州窑遗址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洪州窑始烧于东汉(25年~220年)晚期,发展于东晋、南朝,唐代中期达到鼎盛,至晚唐、五代逐渐衰落。
洪州窑遗址发现于1977年,遗址内现已发现窑场遗址30余处,主要分布赣江两岸,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已发掘面积480平方米。共揭露窑址5座,出土各类青瓷和窑具标本12000余件。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隋代至唐代的依山坡以砖或砖坯砌筑的龙窑遗迹。
洪州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的内容,对于研究唐代名窑的烧造历史、制瓷工艺,尤其是进一步探讨匣钵装烧、玲珑瓷和芝口瓷等烧造工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河北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
时代:辽代
发掘地点:河北宣化下八里村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部门、宣化市文物部门
宣化下八里辽代壁画墓群壁画多分布在墓室的四壁及顶部,共有98幅,总面积360多平方米。其中五座张氏家族墓壁画内容有仙鹤、花卉、人物、瓶花、天象等,并以二方连续的云纹、折枝花卉图案和大片的缠枝牡丹图案为装饰,色彩绚丽,富丽华美。绘在张世卿墓墓顶的天文图,将中国传统二十八宿记星法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融合到一起,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早一幅中西合璧天文图。前室东壁都绘有"茶道"图,与西壁散乐图相对,以及对弈等内容壁画也是我国首次发现。后室则多表现妇人挑灯、门吏、妇人进门、经桌、仙鹤花卉等。这些壁画显示了当时民间画师的艺术水平。
另外,比它们晚20多年的三座张氏墓壁画的布局、内容和技法已有明显的变化,画风趋向严谨。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多表现门吏和群侍。群侍备经、温酒或进茶。壁画人物线描简劲纯熟,运笔自由,稍有写意画的味道,接近北宋的画风。
四号墓是韩师训墓,前室东壁绘散乐图,西壁绘出行图,后室绘饮酒图、更衣图、备经图、进羹图等。画风明显不同于张氏墓壁画,用笔有书法的墨色韵味,设色淡雅,受到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宣化辽墓壁画中,人物形象及服饰有汉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显的契丹、汉族两种习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
辽宁绥中元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
时代:元代
发掘地点: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
发掘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岛市文物局、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深圳市博物馆等。
辽绥中县元代沉船探查应用了浅层地震法对沉海船及海底环境进行探测,结果表明沉船遗址厚1.1-3.6米,最高顶面高于海底2.5米;经考古试掘证实,此为一艘满载陶器的元代商船,其出露海底部分已完全被沉积物所覆盖,且非常坚硬。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遗址的发掘,是我国水下考古队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考古项目,前后经历了7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