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美国考古学会评选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






[日期:2020-12-19] 来源:亚洲考古  作者:通海 [字体: ]

      《Archaeology》是美国考古考古学会主办的面向公众的双月刊考古杂志,已连续出版70余年。自2006年开始,该杂志在每年的12月评选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自评选以来,中国境内先后共有5项考古发现入选,蒙古境内的考古发现共计2项入选。这也是中国考古学者实施的国外考古项目首次入选。近日,该杂志评选出了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以下为入选项目的详细介绍:

      1、埃及塞加拉地区第五王朝时期贵族墓葬

      2019年3月,捷克埃及学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开罗以南的塞加拉(Saqqara)地区调查埃及第五王朝法老杰德卡雷·伊塞西(Djedkare Isesi)(约2381–2353年)的墓群时,发现了一座带有彩绘浮雕壁画的古埃及高级官员墓葬。墓葬呈 L 形。穿过墓道后,先进入前室,然后是是一个更大的主墓室,墓葬四壁上饰有彩绘浮雕壁画,其中有一块彩绘浮雕描绘的是墓主坐在一张宴饮的图像,墓主人坐在一张高高的桌子前,桌上摆放了各种了食物、饮料和其他祭品,意在维持他来世的生活。在4300年后的今天,这些彩绘仍然鲜艳如初。埃及考古学家穆罕默德·梅加赫德(Mohamed Megahed)释读了在墓室墙壁上发现的象形文字,墓葬的主人名叫胡维(Khuwy),他的官职包括:“国王秘书”、"皇室助手"和"大宅租户的监督"。在古埃及的墓葬中,描绘墓主人场景壁画非常罕见。该处墓葬靠近杰德卡雷·伊塞西法老的金字塔,而且墓葬北壁彩绘浮雕额内容模仿了第五王朝时期法老的金字塔,另外墓葬彩绘浮雕制作水平极高,这些都表明胡维同杰德卡雷·伊塞西法老的亲密关系。此外考古学家还在墓中发现了胡维的木乃伊,以及用来存放木乃伊内脏的卡诺匹斯罐(Canopic jars)。

      2、墨西哥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地下洞穴祭祀遗址

      2019年3月4日,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在墨西哥城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了这一考古发现,并将其命名为“美洲虎之神”(Cave of the Jaguar God)。它位于奇琴伊察(Chichen Itza)最重要的祭祀中心库库尔坎神庙(Kukulkan是玛雅神话中羽蛇神的名字)以东不到3公里处,一个名叫巴拉姆库(Balamku)的地下洞穴深处。

      位于墨西哥的世界文化遗产奇琴伊察城建于公元435年,是古玛雅城市遗址。古城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公里,有建筑物数百座,同样是古玛雅文化和托尔特克文化的遗址,更是玛雅人和托尔特克人的文明在尤卡坦的历史见证。

      1966年,考古学家在探索玛雅城市奇琴伊察中心附近的一个洞穴时,意外地发现了几个摆放有祭祀用品的房间,此后再没有做过考古调查工作。近年,由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和历史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吉尔莫·德·安达(Guillermo de Anda)和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詹姆斯·布雷迪(James Brady)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对地下河流的调查中重新调查了这个的洞穴。在进入洞穴后,他们发现至少有七个祭祀点,总共存放着大约170件陶瓷制品,包括装饰着雨神特拉洛克(Tlaloc)画像的香炉。此次地下祭祀遗址的发现表明了地下世界对古玛雅的重要性,这是考古学家至今尚未充分认识到的。在玛雅文化里,“水”是一个与宗教祭祀紧密相连的字眼,奇琴伊察城邦遗址包括库库尔坎神庙中心存留的天然井,连同隐藏在尤卡坦半岛各处的石灰岩溶洞和地下水系,都被视为去往地下世界的入口,在这些地方出现大量古代文明遗物并不奇怪。调查还发现这个洞穴在古代曾遭到有意破坏,很可能是在公元1200年左右袭击奇琴伊察、导致其坍塌的同一群人所为。对这个洞穴的进一步研究可能为此次历史事件提供一个更准确的时间。

      3、英格兰巨石阵家猪产地研究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理查德·马德格维奇(Richard Madgwick)团队的一项调查最近分析了4000多年前在英格兰西南部威尔特郡(Wiltshire,)的4个巨石阵遗址,包括杜灵顿城墙(Durrington Walls)丢弃的猪骨。动物或人类在婴幼时期吃的食物,会在它们的牙齿和骨头上留下化学信息,科学家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确定它们的成长区域。分析结果表明,在上述巨石阵屠宰的许多猪并不是在附近养殖的,而是从北方,即现在的苏格兰和英格兰西北部运来的。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的区域联系和人口流动超出了我们想象。重大的庆祝活动的相关信息传播非常广泛。当时社会的人群显然具有高度组织性组织,并严格遵守这些庆祝活动所要求的规定。其中一个要求可能是捐出他们自己养的一头猪,来自英国各地的人们会聚集在一起,享用来自英国各地的食物,这是构建群体共同认知的重要手段。 新石器时代的英国人不仅要跋涉数百英里到圣地参加庆祝活动,他们还会带着自己的猪来参加庆祝活动。

      4、哈萨克斯坦发现最早的苹果

      发现的化石表明,苹果早在1160万年前就在欧洲和亚洲发展起来。来自瑞士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苹果标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160年。近年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天山山脉的图苏塞(Tuzusai)遗址发现了一颗公元前一千年末期的苹果种子,这被认为是现代苹果的起源。为了确定苹果是如何被驯化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的植物考古学家罗伯特·斯宾格勒(Robert Spengler)将化石、考古证据和基因研究结合起来,将现代苹果与古代祖先进行比较。2019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批接触到野生苹果的人类承担了一种重要角色,那就是传播种子和花粉,在无意中扩大了这种水果的范围。

      研究人员在研究苹果是如何从野生群体走上人类餐桌的过程中取得了重要进步,这个过程与小麦和水稻等草类的驯化有所不同。最早的野生谷物自己传播花粉,种子成熟后会掉落到地上,每年都会有新的作物生长。大约从12000年前开始,人类收获、驯化这些农作物。但是苹果则不同,近亲繁殖的苹果树的繁殖能力很差。必须依靠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来传播种子和授粉。

      位于德国耶拿的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MPI-SHH)成立于2014年,旨在解决旧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历史和进化的基本问题,致力于使用一种综合方法研究人类历史上传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鸿沟。

      5、德国达尔海姆(Dalheim)修道院一女性骨骸的牙齿上发现青金石微粒

      2019年,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在德国西南部达尔海姆(Dalheim)修道院发现的一具女性骸骨,这是一所女性修道院,研究人员认为这所修道院最早从 10 世纪起就已经存在。据研究人员对其骨骼的分析,这名女性在 997 年至 1162 年间死亡,年龄在 45 至 60 岁之间。遗骸没有特别的骨骼病变,也没有创伤或感染的情况,但在她牙齿的牙结石中发现有大量的深蓝色颗粒,经过分析,这些蓝色颗粒是群青颜料。群青是由从阿富汗地区开采的青金石矿物制成的深蓝色颜料,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非常稀有和珍贵,有时甚至能卖到比黄金还高的价格。哈佛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的分子考古学家克里斯蒂娜·沃纳(Christina Warinner)认为,在中世纪时期德国如此闭塞的一个地区,一名女性究竟是因为何种原因如何接触到这种极其昂贵的矿物颜料的,中间的缘由值得思考。

      研究人员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名女子是修道院的一名文士,她自己用颜料绘画,并在绘画时舔着画笔的末端,她用青金石来描绘神圣的手稿。使用青金石制成的群青,以及金色和银色被用来制作最奢华的手稿,只有具有技术高超的文士和画家才会被委以重任。这位女性文士通过埃及和君士坦丁堡的贸易大都市,融入了从阿富汗到中世纪德国社区的广阔的全球贸易网络。

      德国在中世纪时期一直是手稿制作的活跃中心,图书制作者的性别判断非常困那。作为谦卑的标志,许多中世纪的文士和画家都没有签署他们的作品,尤其是女性。即使是在女性修道院图书馆里发现的书籍,女性作家的名字也不到 15 %,而在 12 世纪以前,这个记录不到 1%。借助多学科的技术手段,该名修女的背后的故事被重新展现了出来。

      6、意大利罗马金宫发现新房间

      在公元64年,尼禄(Nero)皇帝修建了一个巨大的宫殿:从帕拉蒂诺山一直延伸到比欧山。一些部位覆盖黄金、宝石和华丽的装饰,被称为金宫(Domus Aurea)。宫殿建成时,它的建筑总面积达到了80万平方米,比紫禁城还要大出8万平方米。尼禄去世后,为了抹去有关这个暴君的记忆,金殿被泥土掩埋,在此基础上修建了著名的大斗兽场和提图斯浴场。金宫逐渐被埋没至地下。到了15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期间,意大利人在考古挖掘时意外发现了金宫,这才使得它重见天日。金宫中风格怪异的壁画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前来观摩学习,如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都曾来此潜心研究,将其精髓体现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之后金宫的考古工作一直在进行。在遗址现存的9290平方米的面积内,有300多个房间,现已发掘出150间,开放参观的有32间。

      2019年5月,一组工程团队在对有金宫进行修复时,新发现了一个绘有壁画的房间。罗马斗兽场考古人员表示,研究小组发现了一个裂缝,该裂缝通向一个房间,房间大部分被土掩埋。目前,只能见到房间的拱顶和墙壁上方,房间的拱顶和墙壁上满是神话中的形象,包括半人马、天神、潘神、狮身人面像,各种乐器等。

      尼禄是罗马帝国第五位皇帝,朱里亚·克劳狄王朝第五位亦是最后一位皇帝,公元54年-公元68年在位。尼禄是古罗马乃至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时期,行事残暴,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及几任妻子,处死了诸多元老院议员;同时,亦奢侈荒淫,沉湎于艺术、建筑等事。然而,尼禄并未完全荒废政务,对内推行了诸多利民政策;对外成功化解帕提亚与亚美尼亚危机,创造了一定的政绩。后世对他的史料与创作相当多,普遍对他的形象描述不佳。世人称之为"嗜血的尼禄"。

      7、秘鲁发现大规模儿童殉葬祭祀坑

      2019年1月,考古学家在秘鲁北部著名的海滨旅游城市万查科(Huanchaco)的潘帕拉科鲁兹(Pampa la Cruz)海岸挖掘到一处大型古代祭祀坑,发现超过230具年龄从4岁到14岁的儿童骸骨以及近400只美洲羊驼骸骨,这些孩童的胸骨和位置错乱的肋骨上有切割印记,表明他们的胸口被切开,然后被挖出心脏。还有证据表明它们是三次不同的集体祭祀活动的一部分。这些事件的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250年左右,因此是该地区最早的集体儿童和动物祭祀,后来在同一地区也发现了类似的大规模祭祀。献祭的原因厄尔尼诺现象,有证据表明屠杀是在潮湿天气里进行的。”“厄尔尼诺”,在西班牙语中就是“小男孩”或“圣婴”之意。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太平洋水温异常升高带来的恶劣天气,对从厄瓜多尔到智利的广大地区的渔业、农业和气候状况带来严重影响。从19世纪开始,当地渔民们开始使用“厄尔尼诺”来指称这种出现在圣诞节前后的天气现象。

      考古学家称,这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大的儿童祭祀坑,考古学家自去年以来一直在这个遗址进行挖掘。秘鲁国立特鲁希略大学考古学教授加布里尔·普雷托(Gabriel Prieto)说:“这样数量的孩子和羊驼,应该是为了王国利益的大型献祭。” 普雷托教授还说,在万查科附近还可能发现更多的儿童祭祀坑。

      此外在潘帕拉科鲁兹还新发现了“鸟人”墓,据推测也是奇穆人,他的骨头上覆盖着斗篷式的“战袍”,战袍由红色和黄色的鸟类羽毛制成,长度在1.1米左右,遗骸的头部也布满同风格的羽毛头饰,但是颜色更加丰富,初步辨认,应该有至少四种颜色的羽毛,分别为白色、绿色、黑色、黄色,显得非常明亮。“鸟人”究竟是何人,目前普遍的看法认为,他们是主持祭祀仪式的祭司或者仪式专家,具有沟通人和神灵的神秘力量,在当时属于奇穆社会中的精英层。结合附近出土的那些被献祭的儿童,“鸟人”是祭司的说法也非常可信,但是他们为何被一起埋葬还无从知晓,或许这些“鸟人”自身也是献祭的一部分。

      据悉,奇穆(Chimu)文化大约存在于1200到1400年前,该文化盛行用儿童献祭,文化的范围从秘鲁海岸延伸至厄瓜多尔,后来因印加帝国的征服而于1475年彻底消亡。考古学家曾于2018年6月在潘帕拉科鲁兹附近发掘一处大型祭祀坑,其中有56名儿童的遗体。2018年4月,考古学家又在附近发现140名儿童和200头羊驼的祭祀坑。

      8、青藏高原首次发现16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化石

      2019年5月2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发虎带领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最新研究成果“青藏高原中更新世晚期丹尼索瓦人的下颌骨化石”。该研究团队对上世纪80年代发现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夏河县甘加盆地白石崖溶洞的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进行了研究,测定结果显示这块化石形成于至少距今16万年前。研究人员在对化石进行了古蛋白分析时显示,该化石在遗传学上与阿尔泰山地区丹尼索瓦洞的丹尼索瓦人亲缘关系最近,可以确定其为青藏高原的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发现于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的一支神秘的中晚更新世古老人群,其人骨遗存目前只发现于丹尼索瓦洞,且仅有几件孤立牙齿和骨骼碎片。



      已有研究显示,现代智人于距今3万年至4万年到达青藏高原,距今3600年前开始在麦作农业的支持下大规模定居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此次新研究表明,可能携带了适应高寒缺氧环境基因的古老型智人——丹尼索瓦人,先于现代智人来到青藏高原,且在第四纪最大冰期时已成功生活在这一寒冷缺氧的高海拔区域,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将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16万年,且为进一步揭示现代藏族和夏尔巴人群的高海拔环境适应基因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自2010年起,陈发虎领衔的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开始对夏河人化石及其发现地进行研究,在化石出土地甘加盆地进行了近10年的考古调查,不仅新发现两处旷野型旧石器遗址,且在白石崖溶洞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发现大批可能与该化石共存的文化遗存,为进一步研究夏河丹尼索瓦人的文化内涵、行为特征和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

      9、蒙古国后杭爱省匈奴贵族墓(银龙墓)

      蒙古国后杭爱省高勒毛都2号墓地位于蒙古国中北部后杭爱省境内,墓葬总数超过400座,由数十个墓群组成,每一个墓群均包含一座主墓和数量不等的陪葬墓。

      2017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蒙古国乌兰巴托大学考古学系组成的中蒙联合考古队,开始在该墓地进行发掘、研究,探寻两汉时期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交流,这也是我省人员首次组团赴境外考古。

      2019年8月,联合考古队完成了编号M189和M10的两座匈奴贵族墓葬的清理工作,历经3年的田野考古工作,终于揭开了这座墓葬的神秘面纱。

      M189为带有斜坡墓道的沙坑积石墓,整体平面呈甲字形。地面上用石块围绕墓室和墓道边缘砌出高0.1-1.5米高的墙,墙内用沙石填满。墓顶有两层大小不等的石砌方格状结构,填充的石块中除一条南北石梁贯穿墓室和墓道中部的石梁之外,其余大部分为不规则分布。密集的石块堆积底部有着数层呈鱼骨状规则分布的木头层,大部分木头的一端都有火烧痕迹。另外通过测年等手段在墓室中部确认了一处东汉时期盗洞的支护结构遗迹。通过发掘确认为葬具一棺两椁结构,均为南北向放置。残存的随葬品多位于外椁与内椁之间,可分为生活用器、车马器和兵器三类。其中西北角发现大型陶瓮和小型陶罐各一件,东南角出土陶罐一件,烧制火候均不高,硬度不强,均被积沙压碎。其余随葬品则多出土在内外椁之间的东南角,多数放置于木箱内,木箱仅残存底部。箱内器物残碎较甚,可辨者有铜鍑、带兽面辅首铜器、铜质带流器、铁钩、鎏金银龙、银环、玉带钩、木耳杯、皮制马具、毛发织物等。

      M10体量较小为甲字形墓葬、东侧陪葬墓、随葬马车和马头骨等。其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也都不亚于其它同类贵族墓葬,尤其是其中随葬的玉剑饰、金冠形饰等更是匈奴墓中首次发现。

      M189出土的一对鎏金银龙、玉带钩,M10出土的玉剑璏、金冠形饰等器物均为同类墓葬中首次发现。尤其是单体龙形器物,在中国同时期遗存中也十分少见。这两件鎏金银龙的发现,既是草原文明与中原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也证实了该墓主在当时匈奴社会有着较高的地位。

      10、英国北萨默塞特发现诺曼征服时期的银币窖藏

      1066年10月14日,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1066-1087)在黑斯廷斯(Hastings)战役中击败了最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哈罗德·戈文森(Harold Godwinson),迎来了诺曼人的统治。据大英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称,在英格兰西南部北萨默塞特(North Somerset)的丘谷(Chew Valley)发现了2500多枚银币,这些银币来自两位国王的统治时期,突显了诺曼征服时期的政治动荡。

      2019年1月,亚当·斯台普斯(Adam Staples)和他的妻子丽莎·格蕾丝(Lisa Grace) 在丘谷一个农场里,用金属探测器在一块未耕的土地上搜寻时,发现了这批银币。

      这批银币中1236枚刻有哈罗德头像的硬币大部分是在英格兰东南部铸造的,这表明尽管即将面临威廉入侵的威胁,该地区仍然忠于哈罗德。相比之下,所有1310枚印有威廉头像的硬币都是在他的圣诞加冕礼之后发行的,这表明当时登上皇位的威廉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发现的两枚“骡子”硬币(双面银币)表面某个造币商似乎利用了哈罗德死后的动荡时期,一边是哈罗德的脸,另一边是威廉的脸,它避免了每次获得新模具时都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即非法地重复使用旧模具来逃避费用,这是避税的早期例子。窖藏的硬币还有些被切成两半或四分之一以用来制造更小的面额。

      按照英国法律规定,发现的银币需要交给大英博物馆进行评估。如果博物馆决定征集这些银币,那么博物馆将用市价来补偿发现者,另外土地所有者也将有权获得一半的收益。如果这些银币被认为达不到馆藏级别,那么它们将被归还给发现者,发现者将能够随意出售这些硬币,据估计这批银币的总价值可能在300万至500万英镑之间。

      (注:本文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刘斌先生 编译,已获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申请白名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