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
新干大墓是一座大型方国王陵,出土青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经考古发掘,新干大墓是中国出土青铜器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大型商代墓葬,与殷墟妇好墓、三星堆祭祀坑并称为商代青铜器三大发现,堪称“江南青铜宝库”。
它与吴城、牛城所体现的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识,重塑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格局。
新干大墓的发现将中国青铜文明和整个商代历史、文化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南方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
立鹿四足铜甗
铜镈
铜大钺
新干大墓保护范围
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墓地远眺
主要发掘单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西省博物馆、新干县博物馆 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彭适凡、詹开逊、刘林、侯远志、杨日新、徐长青等。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是迄今所知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大型都城、中国青铜礼制的创造者,更是夏商周王朝乃至整个古代中国核心政治制度、身份认同和文化思想的奠基者。
二里头遗址公园
经过 60 余年发掘,确认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王国都城遗址。遗址现存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可分为中心区和一般活动区。许多制度层面的建树史无前例, 大型夯土基址为代表的宫室制度,以贵族墓葬为代表的各级墓葬所显示的墓葬制度,以玉质礼器群、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形器等遗物为代表的器用制度,表明代表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发达程度的宫廷礼制、礼乐制度已经形成。
以二里头遗址为核心的二里头文化,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关键环节。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二里头文化开创了中国历史进入到王国时代的新纪元,为其后高度发达、繁荣的商周青铜礼乐文明、王国文明奠定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并与商周文明一道,构成早期华夏文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文化极有可能是夏都、夏文化,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最重要起点和标尺。
乳钉纹铜爵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徐旭生、高天麟、殷玮璋、赵芝荃、郑光、杜金鹏、许宏、赵海涛、陈国梁、方酉生、钟少林、李经汉、方孝廉、冯承泽、张国柱、屈如忠、乌恩、杨国忠、徐殿魁、金仲林、刘忠伏、刘嘉、张立东、岳洪彬、张良仁 等。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是1983年在配合基建的过程中发现的。截止目前为止,考古发现有城墙(含小城)与城门、城壕组成的严密的防御体系,宫城与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场、水系与池苑构成的高规格中心功能区,府库与囷仓构成的完备的储藏区,制陶、铸铜的手工业组成的多种手工业设施群,桥梁、道路与渡槽、水渠、车辙等组成的复杂的交通体系,不同规格墓葬构建的小型墓地等重要遗存。
偃师商城对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尤其是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水利设施和园林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偃师商城文化编年体系建立在系统的地层依据之上,有大量成组陶器可供参照,为学术界研究早商文化,提供了一个有别于郑州商城早商文化分期的另一参照系。该城址保存相当完好,考古发掘系统深入。其宫室建筑、城墙、城门、府库、水系、手工业场所等重要遗存的发掘,积累了全面而详实的科学资料,为古代城市布局和规划理念的研究提供了最为基础和详实的资料。偃师商城小城的营建和区域商文化的出现,最接近夏、商王朝的更替年代,可视作夏商分界的“界标”,这也是目前在缺乏内证性材料的条件下,利用考古学手段对夏文化与商文化做出区分与界定的最为可行的办法。目前可以确认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遗址之一,在早商的某些阶段具有显著的都城特征和要素。
综上,偃师商城是商代早期的一处规划严谨、布局清晰的具有都邑特征的大型城址,其宫城遗址也是我国夏商周时期唯一被完整揭露的遗址。该城址是二里岗文化的中心点之一, 也是“夏文化”下限研究的切入点和早期国家形成研究的关键点。以该遗址为代表的早商时期是中华文明形成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单柱铜爵
铜斝
铜尊
偃师商城考古遗址公园总平面图
偃师商城遗址2021年发掘工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段鹏琦、赵芝荃、徐殿魁、刘忠伏、王巍、杜金鹏、王学荣、谷飞、曹慧奇、陈国梁、黄石林、杜宇生、郑文澜、杨国忠、刘嘉、徐良高、许宏、张立东、张良仁、李志鹏 等。
河南郑州商城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城市始建距今约3600年。城址包括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宗教活动遗迹,城市布局有明显规划。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成果表明,郑州商城是商王朝的前期都邑所在地,即成汤建商的“亳都”;郑州商城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文明时期的统治中心,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都城遗址之一,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遗迹、遗物,完整地反映早商文明的完整形态。其中的铸铜、制陶、制骨作坊遗址、城市建筑基址、城市基础设施遗存、习刻甲骨、原始瓷器,尤其是大量的王室青铜重器,集中展示了早商文明的发展高度,代表了中国早期文明在这一阶段的最高发展水平。郑州商城所展现的商文化成就显示出华夏文明已经走向成熟并相对稳定的阶段,华夏文明的形态已经逐步清晰,商文明奠定了这一位于东方的文明体系在以后的发展基础——在商以后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商文化的痕迹已经难以磨灭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传承关系。
目前,郑州商城遗址公园建设已见雏形并对外开放。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计划于2021年开放。
杜岭张寨南街青铜大方鼎
夔纹灰陶斝
原始瓷尊
商城宫殿区遗址内的商代二里岗上层一期填有人头骨的壕沟
郑州商城遗址公园鸟瞰图
主要发掘单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韩维周、安金槐、杨育彬、陈嘉祥、宋国定、贾连敏、杨树刚、曾晓敏、李素婷、韩朝会、刘海旺、张松林、顾万发、刘彦锋、姜楠 等。
河南安阳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冈遗址)
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为古代文献所记载,并得到甲骨文与考古发掘所证实,其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近千年,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基石与原点。殷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阶段, 系统的文字、成熟的礼制、完备的国家治理体制、高超的科学技术等,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
妇好墓出土的玉凤
殷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节点,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核心,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学史,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从这里走出,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把考古发掘技术推广到全国。殷墟同样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为人类文明进程增光添彩。
妇好墓鸮尊
甲骨文合集10405卜骨
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发掘始于 1928年,此后连续 10 年进行了 15 次发掘,特别是在宫殿区、王陵区考古发掘中取得重要成果。1935 年,殷墟取得前内政部、教育部颁发的首个“采取古物执照”,确立了具体发掘项目的中央管理体制。1950 年恢复殷墟发掘后,发掘工作持续至今,几乎没有中断。在甲骨窖藏、殷墟都邑布局、手工业生产、族邑聚落、城市道路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冈遗址内仰韶、龙山、殷墟文化“三叠层”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洹北商城则极大地填补了郑州商城与殷墟之间商代中期都城的空白,完善了商文化编年体系。
殷墟宫殿区鸟瞰图
殷墟申报保护及缓冲区示意图
殷墟王陵区鸟瞰图
殷墟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不可或缺、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一页,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中外古代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如此,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发掘单位
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石璋如、周永珍、安志敏、郑振香、杨锡璋、徐广德、唐际根、何毓灵、牛世山、岳洪彬、岳占伟、徐锡台、陈志达、杨宝成、刘一曼、刘忠伏、谷飞、王巍、王学荣 等。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西北郊,是二里头、二里岗文化向南扩张过程中在江汉地区形成的规模最大、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一处中心聚落,是长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一处商代前期城址,距今有3500年历史,是商朝南土中心城邑,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
经多年的考古工作,盘龙城遗址出土有大量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遗物,发现有城垣、壕沟、宫殿基址群、贵族墓葬、铸铜手工业作坊等遗迹现象,展现出了遗址极高的社会等级。盘龙城遗址为目前所见夏商时期长江中游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属于早期中原王朝向南扩张过程中所建立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工作首次在长江沿线揭示出一座属于中原青铜文化体系的城市聚落,展现了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对长江流域的经略和开发历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发展的有力证据。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以及发现的铸铜手工业作坊,表明在早商时期长江流域已出现高度发达的青铜礼仪文化和复杂的青铜器生产活动。目前所见,在整个长江流域,盘龙城遗址最早成体系、成规模使用青铜器,成为之后长江流域青铜文化发展的起点。
铜鼎
铜钺
1974年一号宫殿基址发掘现场
绿松石镶嵌饰件
盘龙城遗址鸟瞰
2017年,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
主要发掘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蓝蔚、张云鹏、俞伟超、李伯谦、王劲、 陈贤一、 刘森淼、张昌平 等。
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是一处以采矿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遗址的铜矿采掘,最早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经春秋战国延续至西汉。经考古发掘,发现铜斧(每件重约3.7千克)、铜锛以及木槌、木铲、陶罐等器物,还发现有夏商周时期露天采坑(场)、矿房遗迹、井口上的大草棚、木砍渣堆积、灰烬堆积等遗迹现象。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规模宏大、采冶时间早,延续时间长、冶炼水平高,生产组织分工与管理严谨,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矿冶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对研究世界科技史、冶金史和矿业史等具有突出的价值,填补了中国古代冶金史的多项空白,开辟了中国矿冶考古的先河,对研究中国青铜文化起源与发展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1984年,铜绿山遗址博物馆建成,新馆预计于2022年建成开放。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于2013年列入全国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春秋早期炼铜竖炉(6号炉)(1974-1982冶炼设施照片)
铜凹刃凿
铜绿山7号矿体1号点(1974—1981年铜绿山采矿井巷及铜工具照片)
岩阴山脚遗址南区发现选矿场铁矿石堆积全景照 (北-南)(2012年岩阴山脚遗址)
遗址原地保护与搬迁保护论证照片:铜绿山矿大露天采矿场南坑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石市博物馆、湖北大冶市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大冶市博物馆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范世民、孔祥星、王劲、黄景略、殷玮璋、陈树祥 等。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遗址最早于1927年发现、,之后90余年里,共计开展了6次考古勘探和30余次考古发掘,勘探面积12.09平方公里、发掘面积约18000平方米。
目前关于三星堆遗址的认识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址的文化内涵,在遗址内发现了城墙、大型建筑、沟槽式建筑、生活遗迹、墓葬和祭祀坑等,出土金器、铜器、玉石器、陶器、象牙等各类文物5万余件;第二,遗存分布情况和保存状况,主要的遗存分布于城墙合围的3.6平方公里,其中以月亮湾、青关山、三星堆和仓包包等地最为丰富;第三,遗址的分期和年代,主体遗存目前被分为五期,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延续至西周早期,距今4400年至2950年;第四,遗址的文化面貌,涵盖了从宝墩文化、鱼凫三期文化、三星堆文化到十二桥文化,其中遗址繁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三星堆文化;第五,遗址的聚落结构,总共有月亮湾小城/仓包包小城、三星堆小城和大城三重城圈,大型建筑区、手工业作坊区主要位于第一重的月亮湾小城内,第二重城圈内主要是一般居住区,第三重城圈目前确认有祭祀区。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古蜀文明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古蜀文明的学术价值。以祭祀坑为代表的遗迹及出土文物,生动展现了古蜀文明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实证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整体面貌。三星堆遗址与周边地区的密切交流,尤其是地处传统中原文化圈和半月形地带之间,受到二者共同的影响,亦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早期融合过程的见证者。
刻图玉璋
铜大立人像
铜神树
2005年青关山地点发掘
三星堆遗址鸟瞰图
主要发掘单位
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文管会、广汉县文物部门 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燕道诚、陈德安、雷雨、冉宏林、陈显丹 等。
新疆若羌小河墓地
小河墓地位于若羌县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荒漠之中。1934年瑞典学者贝格曼首次发掘,发掘墓葬12座。2002~200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地实施全面发掘,发掘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保存完好的古尸30多具。墓地年代为距今3400-4000年左右,是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
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墓地反映出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极其丰厚的资料,同时,也极大地拓展了新疆乃至欧亚大陆早期历史、文化交流、人群迁徙、人地关系等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视野。
小河墓地发现与研究,为建构新疆史前史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揭开了新疆史前考古重要的一页,其成果对于阐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探究欧亚大陆早期文化、文明的交流互鉴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基于小河墓地的发现进行的多学科研究,相关成果也为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契机。
彩绘牛头
木雕人像一组
木仗
墓地附近集中存放的部分棺木、立柱等
小河墓地远视图
主要发掘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 等。遗址发现者、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贝格曼、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刘国瑞、李文瑛、尼加提·肉孜、吴勇、胡兴军、李伊萍、吕军 等。
台湾卑南遗址
卑南遗址位于台东县卑南乡南王村,包括大坌坑文化和卑南文化两个时期的堆积,“卑南文化”因此命名。主要分布在台湾东部海岸地区和花东纵谷南段的河旁阶地、海边阶地或山区的缓坡地。
板岩石板棺、石槽、石柱、大型石制容器和石墙等遗存是卑南文化的基本特征。葬式为仰身直肢葬,有拔牙的习俗。文化遗物包括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玉器等,其中玉玦形状繁多。此外还有较多水陆生动物遗骸。遗址的文化年代为距今3000-2000年。
卑南遗址发掘面积大,出土文物丰富精美,是台湾规模最大的史前遗址之一,也是台湾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态的遗址之一,发现了迄今为止环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
卑南遗址远视图
主要发掘单位
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等。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金关丈夫、国分直一、宋文薰、连照美、刘益昌、王强、石琼纯、宋锦秀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