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






[日期:2021-11-26] 来源: 文博中国  作者:佚名 [字体: ]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是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迄今已60年,回顾其发现、发掘、研究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发现到1978年正式发掘之间,是初步认识陶寺遗址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5年连续考古发掘的时期。虽然当时是以探索夏文化和寻找夏墟为缘起的,这一阶段却获得突破性的大收获,尤其宏大的墓地发现和发掘,震惊了全国考古界。随着墓地和居址的发掘,高炜、高天麟、张岱海等先生提出了“陶寺文化”的称谓,初步认识了陶寺文化的内涵、特征、年代,并建立起了陶寺文化早、中、晚文化发展的先后顺序,这在考古学上被称为“考古学文化序列”,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意识到了陶寺遗址对于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古代国家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以梁星彭为队长的陶寺考古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最重大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大城,成为当时黄河流域最大的城址。

第四阶段是新世纪以来至今,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等重大项目的推进,陶寺遗址重大发现层出不穷,主要有“观象台遗迹”、中期墓地及中期王级大墓、城北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区官署基址、宫城及其门址等等一系列重大发现,还有现在正在发掘中的宫城内的大型宫殿基址。各项研究工作如年代测定、古环境、动物、植物、手工业、食性、同位素等等都全面展开并推向深入。

蟠龙纹陶盘

陶寺城址彩图

陶寺观象台全照

铜齿轮形器

朱书扁壶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高炜、梁星彭、何努、高江涛 等。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从1983年到1993年,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6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该聚落的年代距今约8200—8000年,共有94座半地穴式房址,分成11排,布局规整有序,最大的两座房址面积各约140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聚落的外围环绕一道近似圆形的壕沟,西北侧留有出入口。这是国内第一个全部揭露出房址、灰坑、环壕等生活遗迹的史前聚落,对于了解当时的聚落与社会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在遗址发掘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对于建立和完善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后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找到了直接源头。
1992年首次在兴隆洼遗址F170M117中发现成对的环状玉玦,此后又在多座墓葬中发现玦、匕形器等典型器类,这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真玉器,将我国雕琢、使用玉器的年代上溯至距今8000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对于研究东亚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系统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已经形成,西辽河流域也成为世界范围内种植和食用小米历史最悠久的地区,是世界范围内小米的独立起源地之一。有学者认为,日本和欧洲发现的小米均来自中国北部,与兴隆洼文化关系密切,凸显了其在世界旱作农业和食物全球化发展过程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短管状玉玦

环状玉玦

环状玉玦

兴隆洼遗址全景图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敖汉旗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杨虎、刘国祥 等。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