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博镇馆之宝
汉代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语言和样式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汉代墓室壁画作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时代特征。到了魏晋时期,壁画墓在中原地区几乎绝迹,直至北朝才又开始逐渐复苏。在齐鲁大地和东北这片黑土上都曾挖掘出许多汉代存留下来的墓室壁画,由山东省博物馆收藏的东平汉代墓室壁画就是其中的代表,壁画上刻着的“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向世人还原了2000多年前孔子的真实相貌。
本期主题 东平汉墓壁画
□类别 石刻
□所属年代 汉代
□文物现状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栏目主持 齐书勤
□讲解嘉宾 于秋伟 山东省博物馆研究员
藏品简介
门楣画武士用来辟邪
于秋伟告诉记者,2007年10月,山东省东平县城区内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汉代壁画墓。在清理过程中共发掘汉代墓葬18座,其中包括一些较为丰富的陶器、铜器和铁器等,发现壁画的墓葬编号分别为1号墓、12号墓、13号墓。 1号墓墓门西向,由墓道、双墓门、前堂和四个墓室组成,使用事先加工好的大石板构筑。南北总宽535厘米、东西总长366厘米,墓葬规模不是很大,画像集中在前堂,在墓门立柱、门楣、前堂南北两壁、西壁、墓门内侧等部位。 12号墓亦西向,由墓道、双墓门、前堂、双墓室组成,砖石混合结构。北侧为石室,前堂和南侧墓室为砖砌券顶。前堂门楣上绘有青龙白虎和神人,东西壁绘有辟邪的神荼、郁垒画像。 13号墓的墓向、规格、形制与1号墓近似,墓室两个,外为回廊。前堂门楣上有射虎图等。
这处墓地是一处家族墓地,时代约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早期,在多座墓葬中,石椁和砖砌券顶墓并存。依据山东地区汉墓的特点,石椁墓是典型的西汉墓样式,砖砌券顶和多室墓又是东汉墓葬的特色,但是还没有发现东汉晚期结构复杂的多室墓,因此墓葬的时代应为东汉早期。1号墓的壁画内容丰富,布局匀称合理,保存完好。壁画石材加工平整,因此只是在表面涂抹白地,直接绘制。墓顶绘制云气纹和金乌,象征天空和太阳。门楣绘武士,著短褐、着草鞋或者赤脚,须发皆张,肌肉发达,表现出武士张扬的个性和辟除邪恶的才能。经过发掘,发现1号墓多次被盗,随葬品几乎没有遗留下来,反而是壁画保留了下来,成为汉代人们生活形象而直接的描述。
孔子见老子壁画惊现汉墓
孔子到底长什么模样?两千多年来世人一直没有定论。但在山东东平县出土的汉代墓室中却发现了目前最早的孔子壁画像,孔子研究专家认为,这身布衣打扮的孔子像表明,在当时的老百姓心目中,孔子就是一位普通布衣学者。山东省东平县发现的这幅孔子壁画是目前山东唯一一幅保存完好的孔子问礼故事绘画图,孔子面部的胡须清晰,皱纹满额,鼻翼高挺,颈后凸瘤,形象写实。这幅存世两千年左右的孔子画像,为研究这位古代先贤圣人的实际形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座汉代壁画墓壁画内容较为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礼俗记载,还有民间娱乐场面。尤其是孔子见老子问礼的故事,虽然在汉代画像石中常见,但在汉代壁画墓中却基本不见。
关于孔子的形象,一般认为较为丑陋,后世根据历史记载概括为:唇露齿,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奇丑无比。此处孔子绘画像与历史记载较为相符,亦是容貌较丑,为一老者形象。虽然容颜不佳,似乎也可透露出他“眉有十二彩,目有二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龙墩……身长九尺六寸,腰六十围”以及“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圣人形象。
据了解,山东省迄今已发现多座汉代壁画墓,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座:一是济南北齐时代壁画墓;二是1953年发现的东平后银山谆于卿壁画墓;三是宁阳县前几年发现的玉皇山壁画墓;第四座就是东平这座汉代壁画墓,也是目前山东发现的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一座壁画墓。“孔子见老子”问礼故事,亦分为两幅。先是孔子、老子二人相对,老子略显瘦小,身稍外侧,右手抬至胸部,左手微曲置于胯部,微微侧首看向孔子,似有拒绝之意。孔子身材则显魁梧肥胖,身体前倾,双手拢于胸前,首微扬,面向老子躬身作谦虚问礼状。第二幅则是二人互相拱手相对状,犹如尽兴交谈。
存世极少
是山东现存年代最早的壁画
汉代壁画墓发现的资料不多,尤其是山东地区更为少见,目前报道的资料只有梁山后银山汉墓(今属东平)中有过发现,梁山汉墓的结构与本次新发现的1号墓相同,壁画同样位于前堂各壁,制作方法上,梁山汉墓采用白灰涂层法,涂抹较厚,在温度湿度变化的情况下容易脱落,保存情况不佳,本次新发现的壁画墓白灰地极薄,不会脱落,只是色彩鲜艳程度同样需要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因此这次的发现非常重要。在山东地区的汉墓中,使用石材构筑墓室时多采用雕刻的方法,就是俗称的画像石,画像石更容易保存和流传,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画像石作为雕刻品,除了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大量内容外,因雕刻的技法不同,画像石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瑰丽的艺术品雄浑大气,内容繁复,蔚为大观,但是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刀尖的刻画和雕刻的局限性决定了画像内容中的细节无法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而毛笔画就的壁画不但能够表现人物的衣饰、细小物品的细节,甚至人物的表情也可以被完美呈现,无疑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从画像石中的画像上无法解决的诸多重大问题,为正确的解读画像进而理解画像更深层的精神内涵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根据画史记载,汉代以后的三国两晋正是大画家人才辈出的时代,相信这些青史留名的画家的画技决不会是无源之水,正是汉代绘画工艺的成熟和积累造就了画家们炉火纯青的绘画技法,可惜,这些千古名作因为时代久远,材质易腐,而且因为战乱和朝代更迭等客观因素没有保存下来,让后世的画家徒生空山回音的感叹。东平壁画墓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天界中王母形象,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相似,这就传达出一种薪火相传的信息,而绝不只是巧合。尤其是在中国绘画处于发轫期,绘画题材和技法相对简单的时候,这种相承的现象是非常自然的。除了人物形象,壁画中还有鸡、狗等动物的形象,富于生活气息。壁画内容包括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其中尤以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眉须飘然,栩栩如生,描绘出汉代的武士形象,摆放在门口,也是起到卫护墓主人、避免打扰的目的。
东平汉代壁画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简练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这些汉代壁画为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山东省汉代考古的空白,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汉画特点
内容钟爱神话传说画风朴拙线条粗犷
从汉墓壁画的人物来分析,可以看出汉画的一些共同特点。汉画的内容主要是三大类:一类是神话传说、阴阳五行、日月星辰等,是神化的自然界,也是人所向往的神仙世界。产生这类内容的原因是秦皇汉武都相信神仙之说,他们多次派人寻仙,采访不死之药,汉武帝在华山、泰山都建立了祠神的宫观,建有与上天相通的“神仙道”。汉乐府诗歌中也有不少描写方士求仙采药的内容。比如洛阳卜千秋西汉壁画,题材丰富,其内容有人头鸟衣的仙人王子乔,人首蛇身的女娲,披羽衣和袒腹的仙翁,交缠奔驰的双龙,两只羊、朱雀、白虎,双髻下跪的仙女,墓主女人乘三头鸟并手捧三足鸟,墓主男人乘蛇形舟,以及彩云、月亮、伏羲、太阳、黄蛇和猪头大耳的方相氏等,组成了一幅“升仙图”,反映了死者魂灵到天国去的美好归宿。另一类内容是表现远古到春秋战国及秦汉的历史故事,这与汉代经学盛行,儒家主张通过历史进行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有关。比如洛阳老城西北汉墓中的壁画,有《苛政猛于虎》、《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等著名历史故事。第三类是表现贵族世俗生活的内容,主要是墓主生前的事迹,表现的场面则多数是宴乐、百戏胞包、狩猎、车马出行这些日常起居的情景,这类内容最多,画得也最热闹生动,充分反映了汉代贵族希望生前死后都能尽情享受物质生活的社会风气。
由于汉代人民对自然界和人生的认识尚处于极其幼稚而又世俗的阶段,因此汉画的艺术风格也是朴拙而稚气天真的。画面上人神杂处,百物交错,充满活力,虽然显得粗重笨拙,不像后代那样懂得含蓄和以虚为实的手法,构图总是塞得满满的,不讲远近,不留空白,铺天盖地而来,但五彩缤纷、琳琅满目,表现出开阔的心胸和雄浑的气魄。人与兽的造型,所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动态,手舞足蹈的大动作,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线条强劲有力,粗犷流利,与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相配合,构成一种飞扬快速的节奏感,形成泼辣的野性旺盛的画风,体现了艺术草创阶段的古拙质实的风貌。后代的雕塑绘画虽愈趋工细,与汉代艺术相比,就缺乏一种雄浑厚重的力量。所以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相关阅读
现存最早最完整汉墓藏身大连
大连营城子汉代墓地自上个世纪50年代迄今已累计发掘各类墓葬300余座,是整个东北地区迄今发掘的最大的汉代墓群。其中营城子沙岗子壁画墓是现今发现最早构造最为完整的汉墓,其壁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大连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振远在研究中发现,壁画的内容是沿用内地普遍流行的希冀死者“羽化升天”的故事,整个壁画分为三个部分,其上部为云天,云中有飞舞的朱雀和羽人,中部有一头戴方巾手持羽扇的方士,方士引导着头戴长帻身佩宝剑的墓主人步入天国,墓主人身后有随从的童子和苍龙,壁画的下部为凡世,绘有三个以不同姿态向空中叩拜的凡人,叩拜上苍保佑主人升天。整个壁画构图饱满,层次清晰,人物形态生动,线条自如流畅,墨线勾勒又略加一点朱色,是一幅完美的壁画。这幅壁画与辽阳汉墓的壁画被艺术史家认为是中国美术史特别是东北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的代表性作品。据专家考证,此画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信仰观念和绘画风格,与中原洛阳地区八里屯汉墓的壁画十分相似。从汉墓可以返照人间。我们从大连地区发现的大批汉墓中不仅可以看出,当时大连地区的人口中汉人已占主要成分,而且从中也可以看出,两汉时期中原地区的宗法礼仪观念、丧葬习俗、建筑艺术、美术雕刻等,在大连地区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并且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名词解释
汉墓壁画
在汉代遗留下来的古迹和墓葬中,保存了大量的墓壁画和石刻画像,反映了汉代美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两汉贵族生活豪华奢侈,厚葬之风极其兴盛。他们的墓修得很讲究,墓内有会客室、卧室、宴会厅、厨房、车马间等,在结构上分为前堂、后室、左右耳室等。有的地方还在墓前修石室或祠堂等地面建筑。这些地下墓室和墓前祠堂都用绘画或雕刻装饰。现在考古发现的墓葬数量很多,我们所能看到的汉画,主要是墓葬中的壁画和石刻画像。
什么是墓壁画呢?这是画在墓室四壁、顶部及墓道两侧的壁画,内容一般是表现死者生前的生活,也有历史故事、神灵百物和日月星辰等。画法大多是在墙上先用铅粉打底,再用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
汉代的墓葬绘画艺术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同时,汉代所创造的各种绘画技法、构图法则、思想理念等,为中国绘画奠定了基础和准则,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