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从“鸡冠壶”形制的演变看契丹民族生活方式的变化






[日期:2016-03-24] 来源:辽博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鸡冠壶是摹仿契丹人使用的一种皮囊容器而烧造的瓷器,亦称“皮囊壶”。因壶的外形极像一只昂首啼叫的公鸡,而壶上端的突起部又酷似鸡冠,故名“鸡冠壶”。又因其形若马蹬,也叫“马蹬壶”。这一器型流溢着浓郁的马背风情。
早年契丹族曾一度辗转臣服于唐朝与突厥之间,在强权的夹缝里寻觅崛起的契机。公元907年唐朝灭亡那年,30岁的耶律阿保机当选为契丹部落首领,靠强权平定了内乱。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契丹”王朝,趁中原时处五代十国群雄争霸的纷乱之际,大规模向外扩张,率一支铁骑统一了大漠南北及东北广大地区。
马,自始至终是契丹人的伙伴与战友。扁体弧底、适合悬挂于马鞍之上的皮囊,就成了这个马背民族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在与中原文化频繁的接触中,契丹人学会了制瓷,或者干脆是掠来中原艺人为其劳作,烧造各式形似皮襄的鸡冠壶,就成为他们自然的首选。混杂的文化往往会注入新的生活内容,从而丰富文化的内涵。
鸡冠壶主要有两种款式:穿孔式和环梁式。穿孔式是用带子系起来用的,环梁式是拎着的。穿孔式又有单孔和双孔两式;环梁式有矮身横梁、扁身环梁、圆身环梁三式。不论是穿孔还环梁,其形态都是由契丹人逐渐变化的生活状态所决定的。
早期鸡冠壶可以说是皮襄的瓷制再现,不仅器型酷似,甚至还堆贴出皮扣、皮条、绳环,有的连皮革缝制的痕迹都异常逼真。看这件白瓷矮身横梁鸡冠壶:直管口,口底有仿皮革缝痕,壶面亦有摹仿皮料接缝的凸痕。最大直径在壶腹中部,使整个壶体看起来浑圆矮胖,活脱脱一只肥嘟嘟的鸡仔

白釉单孔鸡冠壶,整个器身酷似两片皮页,下加圆底缝合而成。

至中期,鸡冠壶逐渐由矮胖浑圆向扁身瘦高发展。环梁式鸡冠壶的最大直径,由最初的腹中部下调至腹下部;穿孔式鸡冠壶除保留皮囊形象外,在装饰方面更趋完美。

辽博收藏的这件绿釉双孔鸡冠壶,是这一时期穿孔式鸡冠壶的代表:双峰后部各塑一猴攀附其上,据说是寓意“马上封侯”。壶腹边缘有凸棱仿皮囊接缝,腹壁两侧刻卷草花纹,纹饰简洁明快,优美自然。

辽末鸡冠壶的最大变化,就是将平底变成了圈足,其时环梁式鸡冠壶颇为盛行。圈足更适合置于桌上,说明契丹人生活已渐趋平稳。自公元979年起,契丹、北宋屡次兵戎相见,最终认识到双方力量皆自守有余,攻人不足,遂于公元1004年缔结“澶渊之盟”,以“兄弟国”相称。至公元1125年辽亡,100多年间基本保持了一团和气。这团和气反映到瓷器上,则是为稳定的居家生活所做的设计改变。

如这件白釉划牡丹纹鸡冠壶:通体扁圆,高提梁。管状小口,口基部有突起皮条装饰。壶身两侧各刻折枝牡丹一朵,外围刻有线纹。构图丰满,纯朴自然。看它那平稳的圈足,说明契丹人此时已不是把它背在身上或挂在马鞍上了。
 总而观之,鸡冠壶的形制变化较为明显,从对皮囊的忠实复制,渐次脱离了皮囊原形,时间越早越呈现其原始形态。鸡冠壶的创制及演化进程,以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向后人真实陈述了契丹族的发展史。

契丹人在与北宋连年征战,及后期双方的“友好”往来中,大量汲取中原瓷器技艺养分,并溶入自身血液,最终形成了辽瓷粗犷雄浑的造型风格,与中原瓷器安祥凝炼的静态姿势,形成鲜明对照。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