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不将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窑的浮出水面还将有待时日






[日期:2012-10-06] 来源:雅昌论坛  作者:自然科学 [字体: ]

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窑的浮出水面还将有待时日。

    唐亡于公元九0七年,梁太祖朱温称帝,立国号为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纪元。至宋太祖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共历53年。隋朝虽立国仅37年,但在陶瓷发展史上尚占有一席之地。后人对隋代白瓷、青瓷的演进和发展,器型及烧造工艺的特征、产地和窑口的记载都较明确,而五代时期,虽比隋代历史还长了16年,但其在陶瓷史中的地位明显不如隋代。
    我想,这大概和隋代帝王在历史上,比五代时期的帝王,影响要大的多有关联吧。隋文帝杨坚开疆拓土,统一了中国;设官置署,奠定了中国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架构;首开科举,创立了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的人事制度,他的机构和人事制度,一直被唐、宋、元、明、清历代所仿效沿用。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勾通了东西南北,为大唐盛世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杨坚流芳百世,杨广遗臭万年,不啻是中国历史上的两颗原子弹。而五代十国时期的53年间,却历经五个朝代,先后传了八姓十四帝,同时,还并存着十个诸侯国,它们占据着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除北汉附辽,自称“侄皇帝”,与辽国共同占据西北一带)。这一历史时期,似乎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代更换几乎达到十年一朝、四年一帝,朝廷统治仅及江淮以北的半个中国。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使这段历史变得扑朔迷离。研究陶瓷史和研究其他专业史一样,如果不先理清这一时期的政治史、社会发展史,就无法研究它的陶瓷史。因为社会的发展,陶瓷手工业的发展是沿着政治史、经济史这两条主线展开的。
    一、五代时期窑业大发展的历史背景
    许多史学家面对纷繁复杂的五代史,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便往往将五代时期的陶瓷发展史一笔带过。有的把它作为唐代的一个章节,有的把它作为辽代的一个章节,我认为,这对于这个时代,是很不公平的。在这一短暂的朝代里,“景德镇窑”开始点燃的窑火,不仅日后称霸了世界,而且燃烧至今。在陶瓷发展史上,五代时期,还有著名的“秘色瓷”和“柴窑器”,它们都是中国历史上陶瓷作品的巅峰制作!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但它们也同扑溯迷离的五代政治格局一样,至今云遮雾罩、面目不清。虽然近几年,围绕着揭秘“柴窑器”,又牵出了五代时的许多烧造贡瓷的窑口如:黄堡窑、宣州窑等,以上这些窑口足以撑起五代陶瓷史的门面,但仍未引起陶瓷史界的足够重视,仍未能还五代陶瓷史一个应有地位。
    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一书“五代的主要瓷窑”一节,着重介绍了河北曲阳窑(宋定窑)、河南密县西关窑、浙江慈溪越窑的黄鳝山、燕子冲、瓦牌山三个窑址,江西景德镇窑的胜梅亭、西虎湾、湖田、黄泥头四个窑址。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将唐与五代合为一章,在每节之后附带一笔,在介绍窑口时有:越窑、瓯窑、婺窑、越州窑、长沙窑、景德镇窑、密县窑、西山窑、巩县窑、萧县白土窑、铜山窑、淄博窑、邢窑、曲阳窑等十四个窑址。
    笔者查阅了《中国全史。九。》隋唐五代经济史有关五代时期窑业的记载:“制瓷业”以越窑(绍兴)、西山窑(温州)、岳州窑(湖南湘阴)、潮州窑(广东潮州埠含山)、琉璃厂窑(四川华阳)五处和江西景德镇胜梅亭窑为最。《中国全史》记载的六处窑址均在江南,《中国陶瓷》与《中国陶瓷史》所记五代窑址虽数量不同,但江南、江北各居一半。《中国全史》虽只记了六处窑址,但其中有广东潮州埠韩山窑和湖南岳州窑,《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史》中均未述及。且《中国陶瓷史》中称“广东地区还没有发现可以确认为五代的青瓷窑址。”可见古陶瓷史界,对五代的陶瓷史研究,确实有待深化。其实,了解五代历史的都应该清楚,中国历史上,争夺朝廷(政权)就是争夺中原,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逐鹿中原,使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连年征战,兵戈铁马,人民流离失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北方易碎的陶瓷,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时代,既无市场,又无人愿意投入,窑场只能苟延残喘。与此同时,长江以南九个小诸侯国,隔岸观火,划地为牢、丰衣足食,渐入奢华。以致南汉国皇帝,连尿壶都镶满珠宝。这一时期,得到长期休养生息的江南九诸侯国,面对方兴未艾的世界陶瓷市场,全面继承了大唐帝国的陶瓷出口市场,为满足国际市场对中国陶瓷制品的需求,在窑业的发展上,有了长足的挺进。因此,我以为《中国全史》所记的江南六窑应较确切,应该还远不止于此。五代时期,除以上三本史料已记载的之外,偏安江南的著名窑口,还有“南唐官窑”宣州窑,产品号称“宣州雪”;生产了荆南名瓷高足碗的南平窑。江南窑口,应在规模和产量上,比江北的窑口有了质的飞跃。
  纵观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走势和格局变化,可以肯定地说:该时期的窑业发展,无论在新建窑口的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南方都应超过北方,成为该时代陶瓷手工业发展的主流。因此,研究五代陶瓷史,我认为应将研究重心,放在研究南方窑业的发展上,重点搞清该时期在南方各诸侯国区域内,新建窑口的位置、数量、规模、创新产品,及其在陶瓷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五代时期不仅出现了“秘色瓷”、“柴窑器”,而且,还创造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三大瓷种“青白瓷”。不但青白瓷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它还衍生出历久不衰的“青花瓷”;从而,确立了景德镇在世界上的“瓷都”地位。这一新产品的出现,从研究瓷都---景德镇发展史的角度讲,它开启了世界陶瓷史上新的、也是最重要的历史阶段。
    二、关于五代时期器型的复杂性
  辨识五代作品的器型特征,一般较注重五出筋、五葵口、唇口、玉璧底或玉环底;盘、碗则多为花口,北方窑口出现穿带壶、倒流壶,南方窑口推出夹梁盖罐;执壶的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由圆短流,发展为曲流,但又较宋代的曲流短;胎料配比与成型工艺都有改进,碗盘盏盅的胎壁较唐明显变薄,器型也由唐之圆润肥腴,向宋之清隽瘦秀过渡。装饰上,越窑出现褐彩划花纹饰,定窑则较多“官、新官、易定”刻款。
    唐、五代、辽、宋的制瓷业,在胎、釉、器型、工艺、纹饰等方面发展变化的脉络,是十分清楚的。但在晚唐、五代、北宋早期的过渡器型,有何明显的界定,很难找到依据。晚唐、五代、北宋早期的器型交叉,被错误断代的情况应当不少。因为五代时,窑业较为发达的南方九个小诸侯国,在晚唐藩镇割据时,即已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虽未公然称帝,但已自成体系,针插不入、水泼不进,受唐朝廷“官样”的影响明显减弱,皇家占统治地位的审美标准,由于诸侯割据而不再是一统天下,诸侯开始按照自己的喜好烧造器形。
  五代之后,赵宋王朝建立之初,也是先得中原,而后南渐,逐步统一起东南各诸侯国的,各诸侯国在朝代的更替上,又多与北宋早期有一段交叉。大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已至第二代皇帝赵光义登基之后几年。南方青瓷的代表----越窑所在的吴越,一直延续到大宋立国十九年后才降宋。吴越钱氏传了五代,共85年,先后有32年与唐和宋交叉(五代仅传承了53年)。这些交叉的历史,客观上对严格界定相关朝代的作品不利,造成了五代器型在断代上的复杂性。
    另外,江南诸侯国较多。五代时,南方虽相对兵战较少,但相互间依然有吞并割让之争,以致边界版图也屡有变更,州县更、废,亦多不可考究其详。加之文献中,对小诸侯国的历史记载又较简,在研究五代陶瓷史时,确定窑址的具体位置、所隶属的行政区划,确定准确的朝代纪年,亦即断代、断窑口上,都会带来一定的难度。
    总之,如果不将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窑的浮出水面还将有待时日。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