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越窑的兴盛时期






[日期:2014-06-1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窑的烧造历史比较长,早在东汉晚期就能烧造出成熟瓷器,南宋中期以后逐渐停烧。越窑的分布范围比较广,窑场比较多。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窑场主要集中在上虞一带,隋唐五代时期上虞仍继续烧造,但烧造的中心区域基本转移到了慈溪,分布在慈溪市的上林湖、白洋湖、里杜湖、古银锭湖周围,其中以上林湖周围的窑场最多,分布最为密集。
      大约在东吴晚期至西晋时期,越窑进入兴盛时期,东晋早期以后逐渐衰微。隋代至唐代早期基本延续了东晋早期以来的衰微态势,直到唐代中期逐渐复苏,越窑瓷器质量明显提高,陆羽在《茶经》中曾将当时的越窑釉色之美誉为“类玉”、“类冰”。
      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越窑迅速发展,进入了创建以来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北宋早期。晚唐人陆龟蒙曾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赞美此时越窑瓷器的青釉。
      经过北宋中晚期的衰落之后,以寺龙口为代表的越窑在南宋初期重现昔日的辉煌。除烧造传统越窑青瓷以外,寺龙口窑址还烧造月白、天青釉瓷器,以支钉支烧,釉面滋润而含蓄,呈半失透状。这类瓷器的形制、釉色、烧制工艺等皆与北宋晚期的汝窑御用瓷器相似,有祭器、陈设器、生活用器,质量在当时越窑乃至全国都属上乘,显然不是普通的民用瓷器,尤其其中的祭器更绝非民间所用之物。这种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从这类天青釉瓷器具有明显的汝窑御用瓷特征和同层出土的一件匣钵外底刻“官”字分析,应与宫廷有关。随着南宋政权在临安建立官窑,越窑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越窑瓷器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秘色瓷”,是越窑瓷器中的精品。代表作品是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基唐代地宫出土的14件和浙江临安五代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吴越国康陵出土的44件等。
      关于“秘色”,也有不同的解读。从陆龟蒙《秘色越器》和徐夤《贡余秘色茶盏》诗的标题和行文顺序看,“秘色”是表示越窑瓷器釉的颜色。但检阅中国古代相关典籍,“秘”字本身并没有代表某种颜色的记录,跟颜色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唐代文献中使用“秘”字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珍稀”、“珍贵”、“罕见”、“奇特”之义,并且“秘”、“珍”、“奇”三字可以换用。由此看来,唐代秘色瓷的秘色虽然是指釉的颜色,但不是指某一具体的颜色,而是表示这类釉色是一种珍稀、罕见、奇特的颜色。

北宋 青瓷划花执壶

      尖唇,喇叭形口,长颈,折肩,斜曲腹微鼓,高圈足,挖足较浅,外底底心内凹,肩部接有长曲流,颈肩处接有双泥条曲柄,灰胎,胎质较细,青釉,釉面光亮,外底有垫圈支烧痕迹,肩部有划花花卉纹,折肩处有三条弦纹,腹部有刻线修坯痕迹,外足上有单圈凹弦纹。

南朝 青瓷戳印花六管烛台

      方唇,长直领微敞,颈中部微内曲,溜肩,肩部等距置五管,管上对称镂水滴状孔,扁鼓腹,假圈足较高。灰胎,胎质较细。青黄釉泛灰青,釉面莹亮,布满细碎开片。外壁口沿下划凹弦纹四圈,肩部饰两组凹弦纹圈,其下相间戳印独立的长方形、圆形小团花图案,内有直线和花瓣状纹。

南朝 青瓷刻莲花钵

      尖唇,敛口,曲腹较深,平底微内凹。灰胎,胎质较细。青灰釉稍泛黄,釉面布满细碎开片,莹亮,施釉不到底。外腹壁刻双层莲瓣纹,外层为完整的莲瓣,花瓣间刻出内层瓣尖。整个造型生动立体,如一朵盛开的莲花。

五代 青瓷刻莲瓣纹盖罐

      全器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罐身圆唇,敛口,鼓腹,圈足稍外撇;拱形器盖,起栱较低,与器身构成球状,中部有一道凸棱,中心饰一花蕾形钮。灰褐胎,胎质较细。青釉,釉面光亮。外底心有支烧痕迹。器身外壁刻四层仰莲瓣纹,盖钮以外的盖面部分刻两层莲瓣,并在中心戳印小圈表现莲蓬纹。

北宋 青瓷双头凤鸟形盒盖

      全器呈卵形,由盒盖和盒身两部分组成。此器失盒身,盒身为后配,盒盖呈卵形,整体做成双头凤鸟形,凤鸟头为勾啄,头顶长有三个角,顶部一个前勾,后面两个仰直,后部有高翘的大凤尾,用深刻花表现羽毛;两边作出四根卷曲的尾羽;中部用深刻花技法刻出双翼。灰色胎,胎质较细。青釉泛灰,釉色光润匀净。

东晋 青瓷羊形器

      全器做卧羊形状,头顶有一圆孔。羊双目圆睁,两角高耸,头部写实,身体浑圆肥硕,腹下承接四足,后部附加尾。灰褐色胎,胎质细而坚致。褐绿色釉,木光,施满釉。贴塑刻花,下领有须,腹部戳印划刻双翼,羊角、羊尾、羊腿均为贴塑而成。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