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蛋壳陶——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






[日期:2014-07-24] 来源:山东文化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蛋壳陶”是指那些器壁薄如蛋壳的陶器,一般专指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薄壁黑陶杯,有时也泛指陶罐等其他薄壁陶器。蛋壳黑陶杯以口大为特征,由杯体、杯柄、底座等部分组成,器形端正圆润。让人称奇的是该类陶杯器壁的平均厚度仅有0.3至0.5毫米,其口沿部分最薄,为0.2毫米,杯柄是器物的承重部分,稍厚,但也不过1至2毫米。蛋壳陶杯一般高15厘米左右,重50至70克,最轻者在40克以下,是中国古代最轻、最薄的器物。


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杯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
      蛋壳陶主要发现于山东境内,为龙山文化时期遗物,距今约4600年,是山东史前时代最具特点的器物之一,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制陶技术的最高水平。1930年在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发现蛋壳陶残片,1936年在山东日照两城遗址又发现了相对完整的蛋壳陶杯,1960年在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5件蛋壳陶杯,其中2件陶杯是首次发现的可以完整复原的蛋壳陶器,在蛋壳陶研究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姚官庄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由山东博物馆收藏,其中的一件黑陶杯,杯胆套在杯柄内,高17.5厘米、口径11.2厘米,器壁厚约0.5毫米。以其轻薄的器壁,素洁的色泽,雅致的造型,于2011年度被评为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蛋壳黑陶杯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被誉为中国4000年前最精致的作品。在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要问,4000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造出如此之薄的陶器呢?
      自蛋壳陶被发现以来,文物专家们对它的探索和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蛋壳陶器形比较规整,大体一看很多器形几乎一样,所以有些人认为蛋壳陶是模制的,是批量生产的。但通过观察比较胶州三里河遗址出土的31件蛋壳陶杯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陶杯。如此看来,蛋壳陶应是一件一件手工制作的,不是批量生产。
      现代人对蛋壳陶的制作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通过复原古代制作蛋壳陶的工序,复制出器壁同样薄的黑陶杯来。直到1984年,山东博物馆钟华南教授通过多年的模拟实验,才第一次成功复制了蛋壳黑陶杯。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人们也大体复原出了龙山文化蛋壳陶的制作工序和流程。
      首先是陶土的选择和加工。蛋壳陶的陶土原料来自古河床、沟渠和原野,经过水力和风力的作用,其含有丰富的粘土矿物质,需要经过多次淘洗、去杂、沉淀等工序,才能取得十分精细、几乎没有杂质的陶土。接着需要对陶土进行多道工序的处理,即捣炼、放置、陈腐、再捣炼的过程。捣炼是为了让陶土中各种成分更均匀地分布,放置是为了让陶土中水分均匀分布,而陈腐则是使有机物腐烂,让陶土的成型性更好。
      第二步是陶杯坯胎的制作,即以快轮工具将陶土拉坯成型。由于蛋壳陶器壁较薄,一般分段制作,然后粘接成器。拉坯是一道复杂而精细的工序,能让如此轻薄的胎体直立起来,需要较高的操作技术和经验。胎体阴干后,还需要对胎体继续刮磨和镂刻纹饰。
      胎体制作完毕后,下一步是进入窑炉烧制。与传统的陶器不同,蛋壳陶进入窑炉之前需要对窑炉进行预热,否则很薄的胎体会因冷热不均而破碎。待陶器在窑炉中烧至合适的温度后,需要进行“渗碳”的工序。即在窑内制造烟雾,封闭窑炉所有通气孔,使窑炉内缺氧,这样烟雾中的碳颗粒就会逐渐渗入陶胎中,形成黑陶。
      为了能让黑陶发亮,其后还有一道“磨光”的工序,有人认为是在陶器烧成出窑后,对陶器表面进行抛光处理;也有人认为是在陶器烧成前对坯胎进行打磨处理。
      由此可见,蛋壳陶不但成品率比较低,而且生产周期较长,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和物力。
      上面描述的工作流程只是现代人的想象和实验,并不能完全呈现古代人的制作场景。按现代人设计的流程来制作蛋壳陶,尚有诸多无法解释的谜团。山东省博物馆钟华南教授对自己复制的蛋壳陶自称为只是“接近”,而不敢妄称“破解”了蛋壳陶的制作工序。半个多世纪以来,专家们在一次次的实验和检测中,除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后的迷惑外,还发现了一个个制陶史上的奇迹。
      奇迹之一,经现代仪器检测,龙山文化黑陶中含有相当数量的碳纤维。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灯泡之初,使用的灯丝即为碳纤维制作而成的,而中国早在4000年前就对碳纤维进行了利用。更令人震惊的是,龙山文化时期的碳纤维形成方式竟然与现代碳纤维有着相似的地方。
      奇迹之二,制作蛋壳陶的工具为陶轮,由于陶杯胎体很薄,因此不但需要陶轮转速快、而且要平稳,技术和操作手法要求均十分精细。由此看来,龙山文化时期制作蛋壳陶的陶轮工具应是世界上最早、最精密的手工机械。
      奇迹之三,经现代技术证明,要拉出厚度在0.2至0.5毫米之间的陶胎,几乎不可能,但远在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人却超越了这个极限。据检测,明清时期官窑生产的最精致的薄胎瓷器,最薄的器壁也得1至2毫米厚;龙山文化的薄胎陶器出土数量较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传统,并非偶然为之。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龙山文化蛋壳陶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巅峰之作,代表陶器技术的最高水平。
      奇迹之四,有人做过将水盛在蛋壳陶杯中的实验,发现器壁无渗水、漏水的现象。又经过多次仪器的检测,发现蛋壳陶的吸水率极低,几乎已经达到了瓷器的吸水率。中国原始瓷器在商周时期才开始出现,而真正的瓷器则在东汉以后出现,前后相差2000多年。龙山文化制作出吸水率如此低的薄壁黑陶器,在当时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蛋壳陶的制作不仅费时耗力,而且技术精度要求高。从蛋壳黑陶杯的出土状况可以看出,蛋壳陶并不是平凡人家的用品。蛋壳黑陶杯大部分出自墓葬,在遗址中较少发现。墓葬中,也并非随便就有蛋壳陶出土,只有那些规模大、随葬品多的贵族墓葬才有。而且蛋壳陶往往单独放置在墓坑中的一个地方,不与其他器物掺和在一起。此外,并非每个龙山文化遗址都有蛋壳陶出土,只有大型的中心聚落遗址才会看到蛋壳陶的踪迹。
      考古发掘中的几组数据或许可以说明蛋壳黑陶杯只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胶州三里河遗址发掘龙山文化墓葬99座,其中有26座随葬,共发现31件蛋壳陶杯;诸城呈子遗址发掘龙山文化墓葬87座,其中有10座随葬,共发现11件蛋壳陶杯;诸城呈子遗址中的23号墓葬是该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大的一座墓葬,随葬物品十分丰富,不但随葬了2件蛋壳陶,还出土13块猪下颌骨。研究者认为,猪下颌骨是4000年前财富的象征物,因为猪本身就是原始社会最主要的财富和财产,在一座墓葬中随葬如此多的猪下颌骨,足以证明墓主人生前是多么富有。尽管如此,该座大墓也只是随葬了2件蛋壳黑陶杯,而一般墓葬也仅是随葬1件蛋壳黑陶杯。这说明蛋壳黑陶杯并不像其他象征财富的器类那样可以滥用。那么,蛋壳黑陶杯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呢?
      从外形来看,蛋壳黑陶杯口大足小,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而且器壁超薄,应该不是日常的实用器皿,而是一种礼器。什么是礼器?《说文解字》对原始“礼”字的解释是“事神致福”,即举行某种祭祀的仪式,以求福祉。在此基础上,后代衍生出各种礼仪、礼制。所谓礼器则是贵族在举行重大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人们精神和观念上的替代物,因此礼器也具有了“事神致福”的功能。蛋壳陶黑陶杯就是这种放在祭祀神灵祭案上的礼器,不实用也不常用,但具有高贵的气质和神圣的内涵,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因此工匠们在蛋壳黑陶杯的制作上不惜财力而精益求精。
      或许是由于蛋壳黑陶杯制作工艺过于复杂,亦或是因为青铜工艺的出现,龙山文化的末期,蛋壳陶已趋衰落,并逐渐消失。虽然蛋壳陶的形体和技艺是消失了,但文化传承不断,直至今天,在欣赏和赞叹之余,我们仍然会有一股莫名的文化自豪感油然而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