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福建漳浦南门坑窑






[日期:2014-09-05] 来源:网络  作者:欧阳希君 [字体: ]

    “珠光青瓷”是指一种主要以刻划花间饰篦梳、篦点纹为主要特征的青釉外销瓷碗,因得日本佗茶之祖村田珠光的喜好,常用这种类似枇杷黄釉色的刻花篦纹碗喝茶,而在日本得名。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同安汀溪窑考察时,发现并认为该类纹饰的青瓷碗等器物就是日本人所称的“珠光青瓷”。学术界约定俗成一直以同安窑或沿用日本称谓“珠光青瓷”。而将宋元时期与汀溪窑风格类似的仿龙泉青釉刻划花间篦点、篦线纹的福建窑业称之为“同安窑系”,也亦是收藏界所说的“土龙泉”。

    福建省目前已发现45个县市的近百处窑址烧造这类青瓷,而漳浦南门坑窑是唯一一处单一烧造“珠光青瓷”的宋元瓷窑,未发现青釉以外釉色,品种较单调,碗、盘、碟约占90%。采集的其它器物有:洗、钵、盒、罐、花口瓶、执壶、圈足炉、莲瓣高足灯(炉)、灯盏、器盖及建筑构件垂兽等,窑具为:匣钵、垫饼、支座、火照。火照是碗足中心钻孔而成,匣钵除漏斗形外,还有直口弧底形及少量M形匣钵,M形匣钵是该窑新近发现。

    南门坑窑位于绥安镇英山村南门坑自然村,在北侧的两个并立小山头南侧,共发现窑床4座,遗物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最厚堆积约3米。釉色青黄、青灰、青绿,青黄釉釉面有大小开片,青灰釉则釉薄无冰裂纹,青绿釉有玻璃质感而流聚釉似玉,有小开片。碗类有敞口、敛口、撇口、直口、侈口等,不同口形腹部处理也随之变化。内底心下凹一圆圈,台湾学者称为“环线青瓷”,圈足外壁垂直,内壁外斜,外底深浅不一,常见挖足后乳突被剜割迹。胎骨灰、灰黑,与邻近的赤土窑胎土相似。曾有学者认为“这些器物口薄底厚、古朴凝重。口沿绝大部分残损”、“造型大致都是上薄下厚,所以标本大多找不到腹壁以上部位”。其实这都是生烧和瓷化不高的次品或地表已被毁坏的,笔者调查时正值村民开垦植树,所见器物多有口沿,正如赤土窑一样,多找不到有天(口沿)地(器足)标本,并不是所谓“口薄底厚”所致。窑址采集数件刻字器物,如内底刻:“张”、“福”、“窑”、“师”、“庙”、“社”、“东社”、“荷兴社”、“周洞社”、“鸳鸯……公卿……莫把……”等,应该是有姓氏者作为记号,福、庙、社为庙宇订烧,而东社、周洞社等作为地名。从刻划的潦草、随意看,不似装饰之意。从采集的窑具、瓷器标本观察与分析,该窑烧造历史不会太长,上下限应锁定于南宋至元代。少量的M形匣钵应为南宋晚期至元初遗存。

    南门坑最常见的纹饰是篦梳、篦点和花草间饰篦线、点纹,外壁以猫搔纹、折扇纹、仰莲纹、蕉叶纹装饰,内刻花外素面者也不少。内壁常见图案有莲荷纹、蕉叶纹、云水纹等,内底刻“扎菜”纹也多见。圈足炉外刻菱形、蕉叶、仰莲纹,高足炉(灯)浮雕瘦莲瓣,执壶在流上堆塑鱼纹等。总之,南门坑窑纹饰以莲瓣荷花为主,有些纹饰初看似无主题,难以找到相呼应的点线,其实这正是熟练工匠随意发挥之变体莲荷纹,最让人陶醉的还是少数真正无法辨识与解读,而又让人之目光难以移开的那些抽象的“五线谱”纹,那不正是一章章跳动的音符吗?吾以为这才是南门坑窑的真正得意之作,这种不似之似……无意之中却得以流传今世的杰作,可否称为前卫派艺术的始祖呢?所以说我要把这个规模不如汀溪窑,而技术、艺术却不亚于汀溪窑的古窑址介绍给大家。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