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福建三明境内的古代窑址






[日期:2014-10-18] 来源:三明华侨报  作者:郑树钰 廖允武 [字体: ]
    福建省三明市境内陶瓷业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新石器时期,将乐县水南后山、万安乡下窑、白莲乡下厝、癞痢山等出土有外纹陶器及硬陶残片。唐代,宁化淮土、将乐大拔,水南等地建有陶瓷窑。据史料载,大拔瓷窑生产的御瓷精品曾送往京都,供皇家使用。境内各县(市、区)均有古窑址分布,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窑址,大多属龙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有酱釉及青花。至1992年已公布为县(市、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三元中村回窑窑址、宁化泉上水库窑址、宁化济村碗窑上窑址、泰宁上青乡上青村窑下窑址、泰宁新桥乡东窑古瓷窑址、泰宁新桥乡窑排岭西窑古瓷窑址、泰宁大田乡将军山麓灯盏窑古瓷窑址、建宁伊家乡澜溪窑古窑址等8处,2009年文物普查中又发现梅列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古窑址1处。
    三元区中村回窑窑址,位于距三明市区8公里的三元区中村乡回窑果场,地处较为窄小的山间谷地。该窑建于宋至明时期。在东牙溪流两岸的低矮山丘上分布着10多处古窑址,范围约3平方公里。1993年为配合三明市东牙溪水利工程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省博物馆会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博物馆先后两次对处于水库淹没线以下的草寮后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掘出龙窑炉1座,制瓷作坊2处,神龛1处,并出土了一批铜、铁、瓷器等珍贵文物。该窑炉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窑长83米,方向290度,前段坡度28度,中、后段坡度在18∼20度之间,窑头与窑尾高差25.5米。窑炉由窑头、窑室、窑门、窑尾、耳棚等组成。作坊区位于窑炉北侧,有捣炼瓷泥用的淘洗池和拉坯用的作坊、沉淀池以及神龛、基座、工棚遗址等。神龛位于制坯作坊东南侧,凿于岩壁之上,由台阶式壁龛、案台和案前石台基组成。南北宽0.3米,东西进深0.2米,残高0.18米。台前有供窑工祭祀活动的平台,整个神龛的形制很象乡间土地庙。
    建宁澜溪窑遗址,位于建宁县西南方向的伊家乡澜溪村汪家铺一带。1958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市、县文博工作者多次对该窑遗址进行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标本,其中有碗、盘、罐、壶、盏、炉、擂钵、洗具及少量瓷塑等器物。澜溪窑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少量的青瓷、黑釉瓷、酱釉瓷等。该窑初建于北宋中期,兴盛于南宋中期及元代,明初断烧。
    宁化淮土晚唐五代窑址,位于距淮土乡1公里处的淮阳村赤下窑,该窑址分布在几座连绵的山丘上,有龙窑马蹄窑炉,主要产品有:执壶、罐、盖、擂钵等,釉有青绿、青黄、酱褐等颜色。窑具主要为高矮不一的柱状支座,器物多为支烧。该窑的发现,为福建省早期窑址的研究增加新的实物资料。
    尤溪梅仙半山窑窑址,该址在尤溪梅仙镇半山村前渡坂的丘陵地带,西南距城关约3公里,北距梅仙镇约2.5公里,有3座龙窑,初步断定均为宋元窑址。该窑烧制的器物类型多属生活日用器物,以碗、钵、罐壶为主,兼烧盘、盏、盖罐等。釉色以青白釉、青黄釉为主。兼烧酱、黑、褐、紫釉。装饰工艺手法以划花为主,印花纹也不少。半山窑产品内外均销,以外销为主。
    宁化泉上青窑窑址,位于宁化县泉上镇泉上水库一带,规模较大的有两处,均系宋代窑址。主要生产器物有:莲瓣小碗、碟、瓜棱壶、盏、盘等,瓷器胎骨细腻、胎壁薄、内壁满釉。
济村碗窑上窑址,此窑位于宁化城关至济村乡公路10公里处,属宋窑址,是青瓷与黑釉瓷混烧的瓷窑。主要生产器物有碗、碟、盘、灯盏、香炉等。
    新桥东、西窑址,分别位于泰宁新桥乡的东窑窠和窑排岭。清康熙《泰宁县志》载:窑址地名“祭口窑”。两窑依山建在峻峭的山坡上,坐北朝南,窑床为长龙形。主要产品有碗、碟、盂、壶、罐、盆、杯等。釉色以青灰居多,东窑碗底印有“寿”字,西窑碗底印有“信”字。两窑均属宋、元时期古窑。
    划坪窑址,位于明溪县夏坊乡划坪村民小组聚居处偏南约0.5公里,据夏坊村邓土旺家《族谱》载:“清乾隆间连城人于此烧瓷”。现存废窑11米长。主要产品有杯、碗、盘、壶、瓶等,胎色洁白,白釉略偏灰暗。
   龙岭窑,位于永安贡川镇龙岭村。该窑主要生产碗、碟、罐等器物,瓷上绘有花卉图案,书有“王”、“寿”等字样,系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窑窑址。
    杨厝窑,位于尤溪一都(今新阳镇),生产日用瓯、匙、碟、灯马、香炉及碗、盘、杯等。系明代中期古窑址。
    小蕉窑址,位于梅列区列西街道小蕉村,为宋、元、明代古窑址。2009年普查发现。方圆约133.3公顷,主要分布在火窑坪山、鸡母窝山、长子坑山、下府厂山、棺材山、闽头山、竹林山下、林树后门、小蕉村后山、棋子坟山、冬瓜山等十几个山包上。均有大量的酱釉陶罐、执壶、碗、碟等。窑具主要见空心支座。目前发现闽头山上的两条砖式龙窑,但破坏严重,废品堆积较厚,最厚可达一米多。
    三明境域陶瓷生产年代久远具有相当规模且面广。如宁化淮土晚唐五代即有陶瓷烧制,尤溪县中仙乡上村,新桥村尾等地早已有先民生产碗、茶具、香炉等陶瓷用品。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泰宁县大田、新桥等乡就能生产青花瓷等各种工艺装饰瓷。宁化济村神坛坝,泉上青窑水库南岸发现20多个宋、元窑地。其时,建宁县先后有人赴江西景德镇学习瓷器烧制工艺,后在都下堡的汪家铺、村头、石门等村建窑生产日用瓷器。1281年,安溪缪氏在大田县上京溪口烧窑,明清时期,曾有来自永春、德化等地农民在大田县奇韬乡洋地村建窑烧瓷,传授福建瓷都德化的精良瓷器烧制工艺,生产工艺品瓷。民国38年(1949年),该地生产的工艺品曾销往福州,部分销往国外,年销量20余万件。宁化县张家地、中坑、夏家坊和石壁土窑生产的粗瓷,仅销本县。沙县夏茂、梨树等地也都曾建窑生产陶瓷器,每月出窑产品值银元百余元;夏茂瓦碓仔陶器每月可出4窑,值320银元。由于时局动荡,物价暴涨,各地陶瓷业兴衰不定,且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产品粗劣,销路阻滞,生产每况愈下,难以维继,相继倒闭,或停产,或兼营他业,仅有少数土窑艰难维持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瓷行业日益发展壮大。1953年,境内日用陶瓷产量达6.6万件。1961年,三明瓷厂试制浇浆瓷器(茶壶、烟盒等)获得成功,当年全境产量达69.28万件,比1953年增加9.4倍。1985年,全市6个陶瓷厂共生产瓷器1131万件。1992年,全市有6家陶瓷(耐火材料)厂,形成日用陶瓷、工业瓷器、工艺瓷器、耐火材料等同门类多品种的新格局,生产日用陶瓷等共1738.4万件,其中乡镇企业生产178.62万件。工业总产值1541万元。此后,因企业改制等原因,陶瓷生产企业多为个私企业,从事日常生活用瓷器生产。(郑树钰 廖允武)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